前 言
进入一个以火焰和纸张为主题的物质空间,并把燃烧后的残片和灰烬拼合成终极作品,这是近十年来薛松一直坚持着的表达方式。
燃烧,是一个奇妙无比的过程,它使看似普普通通的东西变得超凡脱俗,从根本上改变了材料本身的基本属性。燃烧,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仪式,一方面是温暖、希望和神圣,另一方面是恐怖、灾难和邪恶,自古以来,这就是火的两面性。薛松的作品里,存在着另一种特殊的两面性:每一张碎片上的形象在空间上都是独立存在的,在信息上却又是残缺不全的,局部在整合着总体的同时却又颠覆了总体,信息在建构着形象的同时却又解构了形象。
在薛松为数众多的系列作品中,曾经出现过几个清晰的主题:历史伟人、新闻摄影、可口可乐、中国书画……在这个漫长的视觉旅程中,我们看到了沿途那一幕幕千差万别的场景,也不断欣赏着他驾驭各种题材的能力。这本画册中所收录的是他全新的系列作品:《与大师对话》。在这个系列的整体图象上,可以见到许多再熟悉不过的大师名作,都是美术史上的必备插图,如毕加索、蒙德里安、伊夫·克莱因、弗兰兹·克莱因、雅斯珀·琼斯、齐白石、徐悲鸿等等。在这一系列的拼贴过程中,薛松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图象资源:中国传统书画、民间年画、老月份牌、历史照片、过期的有价证券以及他自己的头像和代表作。画面的整体和局部再一次遭遇意义上的张力,西方与东方、个人与历史、理论与实践在冲突碰撞的同时眉来眼去甚至勾肩搭背,不时地透露出别出心裁的智慧和幽默。薛松形象地把这种手法戏称为“站在巨人的肩上”。
在真理的基础上多迈一步,就可能走向不可挽回错误。而且,意义上的两面性更容易导致理解上的错误。《与大师对话》,是一系列“明知故犯”的“错误”,薛松乐此不疲地玩味着这种“错误”,他的作品,也正因其“错误”而变得有趣。
李 旭
2000年10月11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