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的理由
顾丞峰

 

  对于成熟的艺术家来说,寻找个人作品语言存在的理由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同时从事不同风格和材料的作者来说,作为艺术的内在联系更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浦捷作品,我们似乎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把他同时进行的平面作品和现成品材料的装置统一起来?
    表面看上去,浦捷平面作品的语言并不令人意外——采用并置手法,将中国的佛像与西方的安迪•沃霍尔、当代的时髦青年和文革时期的红卫兵等放在一个平面里等。前者平涂的底色里透出后者隐像以造成一种张力,这是我们熟稔的波普语言。他所用的还有中国画线的勾勒,有文革宣传画的大头像。为什么在波普语言已不太流行当今,浦捷仍乐于以此方式表达呢?
    同样,浦捷的装置在材料上对木制品情有独钟:废弃的木块、对上海人来说有特殊意义的马桶、澡盆,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城市景观就在那些封闭而个人化的小空间中生成,摩天高楼们很委屈地挤在他为之设定的小空间里。
    用什么来统合他的两种看似相距甚远的作品呢?在一个装置作品中,我似乎寻到了一点线索,这个作品名为《大工地》,是他2002年在一次展览中所做的,作品仍是木块堆积的高楼和整齐划一的街区,这次没有将它们蜗在小空间里而是开放地平面铺开,然而真正透露出作者本意的是他加上去的一堆破砖,废弃的破砖已有侵蚀那个看似现代化的城市。在另一个室外的场合中,浦捷将堆积安放在自然环境下的木头城市逐渐用大自然的黄土淹没,这是春天时在南京郊外大塘金岛上进行的“晒太阳”艺术活动中他的作品。
    他作品的用意逐渐被我们看清了——他并不礼赞现代化的城市,都市的人和一切,尽管他也享受都市给他带来的便利,但作为艺术家他有一种更为内驱的东西在作梗。我不知这是有多年前他在西北的宁夏工作的经历的原因,那里虽然不是他的家乡,但在那里的感受和创作显然是今天他作品的隐含背景。
    都市是什么?这里摩肩接踵的高楼像一个大沙盘中儿童的玩具,如果你能像上帝那样临空逡巡俯视的话;时髦是什么?当你回过头去,看一下当年你的先行者们身着绿军装臂带红袖标,那种个人消失的场景是否能对今日灯红酒绿城市中个人的消弭有所警示?都市中物质空间的膨胀和精神空间的压缩,消费的标准化和人际交往的实用化谁没有体会!社会交往的程序化、社会传播的图像化与通俗化难道不是每个人都要经常面对的吗!
    当代艺术中的都市话语正是艺术家建立在对都市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话语特征的艺术表达。今日的都市话语只能通过艺术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来沟通理解,从这样的角度再看浦捷两种看上去相去甚远的作品,我们当然会领悟出些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体会之余大家共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艺术家的责任却是找出自己独特而异于常人的感受。进而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角度,浦捷在感受性上已经走了出来,但提炼作品的语言,看来是他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从这个角度说,他是在路上。



BACK TO TEXTS ON CHINESE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