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缪子衿 x 林奥劼:身材好一点做个偶像派也OK,但我想做实力派 | ARTSHARD艺术碎片
2021-12-29 14:45

文 / 缪子衿

林奥劼常常通过录像、摄影、绘画、文本等作品形式,以带有强烈即兴性和幽默意味的图像,敏锐而细腻地记录着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或刻意安排的行为事件,试图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艺术家生存困境以及艺术从业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进行质疑、嘲弄和批判。

林奥劼在2019年开年的香格纳北京个展“有空调的热带能出哲学家”中,正是用作品讲述了一番艺术行业的真心话,他以艺术家本人到香格纳北京空间举办个展这一事件为主线,并围绕“北漂艺术家”的特定身份展开,探讨、反思着艺术家、艺术从业者与艺术机构生存暗涌及发展态势,并在整个展览的结构中能看到林奥劼的精心设计,每件作品面对的观众都有所侧重。

对于此次个展及林奥劼本人,青年策展人、艺术写作者缪子衿与林奥劼,就他的观念艺术的方法、展览制造的各个环节、对自身形象的使用、扮演一个局外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在某种程度上,这篇访谈更像是缪子衿在经过展览消化及观点输出后,与艺术家展开的一次思考感受性讨论,反而其中的话题除了在解读每件作品的意涵之外,更集中地映射出林奥劼对待艺术的思考和工作方式。

缪: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似乎可以在不同程度的联合创作中被强调?例如,展览的中文名来源于你与朋友的聊天;自己的展览海报呈现了另一位艺术家戴建勇的摄影作品。再比如,由画廊工作人员起稿的展览前言需要在撰写的过程中把你的观点“真正的对手根本看不见”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作为作品的展览前言,让人联想到像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这样让助手根据自己给出的指示(instruction)执行创作的观念艺术家。然而,由你预先设置的规则并不是基于理性的逻辑、算法,而是保留了更多弹性空间让随机、意外的情况发生。你选择合作的人大多与你处在平等的位置,其中包含你喜欢的艺术家、画廊或机构的从业者。你认为自己的观念艺术在方法上有何不同?

林:我没有完全了解各个观念艺术家们是如何工作,但我想应该都是大同小异,只是语境不一样,艺术发展程度不一样,我没觉得我有多特别。说到这次展览的种种预设,我感觉有点像做设计?基本把我最近想到的想说的都做了出来,或者说甲方乙方彼此信任?画廊给我很大的自由度和配合。

缪:在你的实践中,艺术创作与展览制造的关系是什么?或者说,你是不是倾向于有机地调动展览制造的各个环节,让它们成为你创作、个人项目的一部分?

林:除了做单件作品,展览应该看作一个整体,有点像室内设计,可能我觉得这样会丰满一点点?因为这次展览都是围绕艺术圈说些事(最早的展览方案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要做一个好的展览难度很大。

缪:你以展览而不仅仅是单独作品为单位构思创作结构、语境的工作方式,是否可以理解成由观念艺术转向观念性展览的创作?你扮演了艺术家作为策展人(artist as curator)的角色?

林:我没往策展这方面想,我都是一件件作品做完然后整体看看这个展览应该出现什么作品,控制好节奏应该就差不多了,我可能对“节奏”比较敏感,观众也未必能完全get到我在展览里面的设计,其实也是自己想象,自己也懒又怕麻烦。

缪:“北漂艺术家” 和 “进入香格纳做个展的艺术家” 这两种身份定位介于虚构想象和真实存在之间,你通过创作作品和展览(比如《合照》从一件喷墨打印作品到现场展示、与真人合照)把构想的身份、事件“坐实”。你在艺术系统内部的工作方式可以与大众传媒、流行文化的运行机制做某种平行的对比。艺术家身份的塑造有点像明星偶像的制造。你把自己当作偶像派还是实力派“经营”呢?

林:身材好一点做个偶像派也OK,但我想做实力派,哈哈。

缪:艺术家对自身形象的使用如同个人品牌的建立,虽然很多时候你是通过作品开自己的玩笑。如果有条件的话,你更希望用自己的形象还是他人的形象做作品呢?

林:我比较害羞,借用他人形象肯定好,但是我同时也是一个很怕麻烦别人的人,况且拿自己开玩笑不用负责任。

缪:你的创作似乎内置了、自带流量,因为每件作品面对的观众都有所侧重。比如《馆长与肝》专门讨论美术馆馆长与艺术赞助人的关系。这种有针对性的批判、自嘲比起引起观众的不适(dislike)、做作的印象好像更容易产生认同、共鸣、喜欢(like)。你如何把握批判的力度与范围呢?

林:我觉得没那么神秘,都是很简单的想法,只是把看到的现象说出来就好了,可能最主要想的是得罪人的后果能不能承受。

缪:之前你提到过,自己针对艺术行业内部而非外部产生的问题进行批判的原因在于自身对于行业现状有更多的个人体会,从而通过做作品的方式回应艺术圈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可能看上去有些无聊,偏偏没有被大家重视,反而成为某种惯常的做法。为什么在这次展览中你选择和自己所批判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扮演一个局外人?

林:可能是性格问题,“旁观者”看问题会“清晰”一点?

缪:你的作品从图形到文字标题都有点像给同行、艺术家的观念指导、教程,如《我心目中的艺术家》、《我觉得我可以》,或者说你在借用自身的形象去诉说表达更普遍的现象、代表和你类似境遇的艺术家群体,这有点像意见领袖或代言人的工作。如果你现阶段的创作、展览、“真心话”是给专业人士看,那下一步又会是什么?你会让自身变得更强大,实现自我的机构化,进而反观你原本批判、你所在的艺术系统?

林:我目前能力肯定不够,我只是比较会自嘲,警惕提醒自己。展览完我才发现“真心话”都能变成一个创作脉络,这才是莫大的讽刺。我一般都是想到什么做什么也没什么目标,下一步也不清晰,可能不会那么围绕艺术行业吧。

缪:在向不同画廊投简历的过程中收到的哪些反馈,对自己或其他“真的”需要投简历的年轻艺术家会有所帮助呢?

林:只能是积累多点创作。

缪:我们之前讨论过展览的空间语境对你创作来说比较重要。当你让同一件(组)作品在非营利空间与商业画廊都能生效时,你是否试图打破两种空间之间的边界,或者说挑战现有的展览机制、选择作品的标准,创造新的空间语境?

林:我有个习惯就是老是内心想“凭什么?”,可能就是很多想法的来源。

缪:你认为自己艺术实践中形成的机构批判所具有的建设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当下的艺术生态内如何起作用呢?

林:我觉得业内的问题大家都应该清楚,可能前辈们都说过无数遍,在某些层面上具有批判的意味,只是暂时无法产生实质的改变,就吐槽一下。我有时想既然改变不了什么,那就不如提点“建设性”意见?或者说我认为好的艺术和艺术家应该向大家分享一下?像似发条微博,最后也不知道会不会实现,但是我只能把想说的都做出来写出来,业内接不接受我控制不了。

-----

相关艺术家: LIN AOJIE 林奥劼

相关展览:

林奥劼:有空调的热带能出哲学家 01.05, 2019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