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Home | Exhibitions | Artists | Research | Press | Shop | Space

王友身:被扯开的“外交”和“公寓” | 凤凰艺术
2021-12-05 15:56

作者:Lee

2016年8月28日,王友身个展《外交公寓》于外交公寓12号空间开幕。艺术家把个展的名字定为与空间及所在的特定社区“外交公寓”同名,正是要强调这其中的“外交”和“公寓”两个系统中的特殊属性。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深度对话。

伴随着从7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中国“公寓艺术”的不断演进,“外交公寓”这一特指的区域也逐渐以“据点”的方式浮现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外交”这一词在鉴于当时的国际情形下保持着自身的政治特殊性;“公寓”则成为当时艺术家疏离于官方政治艺术的艺术实验萌芽地。较早以“无名画会”活动为首的家庭公寓聚焦,并定期展示带有现代艺术风格的作品。而据艺术艺术家王友身回忆,85前后“外交公寓”将特指的空间区域性和中外性呈现的淋漓尽致——大量北京艺术家、诗人、电影导演、摇滚乐手及作家在此不断地扎堆。

但在今天透过王友身“外交公寓”的个展来看,“外交”和“公寓”并不再如此单纯、被动。“外交”在此身皮囊之下,更包裹了一层“边界”——自由与被审查之间的困处。而它更消化于人与社会的各个极为便捷的空间中:物理空间、艺术空间、媒介空间与心理空间,进而“外交”更意味着个体与空间、空间与空间之间的交流。如果说80、90年代的“公寓艺术”是一种迫不及待的非盈利,那当下的“公寓”就是非盈利主动性的回归,更庆幸的是还原了在某种艺术瓶颈下的“实验性”。

在王友身看来,“从8月16号开始每天通过快递物流的方式寄送作品材料到外交公寓12号空间,这一行为将持续80余天。”这并不是实验的墨镜,它更强调是在当下意识形态的侵蚀下,是否应该告别麻醉,保持敏锐。而为何当他把在住所外拍的显有“人民政府”霓虹大字与在展览空间附近拍摄的“外交公寓”霓虹大字,放在一起对比时,凸显出对自身和对社会的不可测?想必这正是我们应该去放弃麻醉去正视的丰富世界,这也进一步为我们提示了王友身所强调的“边界”——观看的严肃或忽视之间的择选。

公寓两居室中展示的每日艺术家寄来的作品材料和相关单据散落在空间的床上、桌上、地上和墙上。展览结束时还将由展方一次性将全部寄来的作品寄还给艺术家本人。可以说,艺术家把30年来带有生活和工作“体温”的作品材料,用快递物流的方式不断在各个系统中“被展览”和“被检验”的过程以拷问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状态。

而在这个展览中,更凸显出某种身份的问题。为什么王友身要把“外交公寓”这四个字拆开,同时进行,同时切入,同时测试,它们其实是在不断地展示和被展示的过程之中完成的。在这样一个受众有限的空间中,观众在不断地开启他的作品的时候,这就达到了有意思状态——谁在观看这些作品?什么样的方式在看?他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他如何来反弹你的东西?这种反问要远远超过这个空间。

对话“凤凰艺术”

Q:首先我感觉好像当时高名潞聊到 70 年代到 90 年代“公寓艺术”,你如何理 解在中国 70 年代到 90 年代产生的“公寓艺术”,与今天在公寓里做艺术的“公 寓艺术”在概念上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王友身:所谓“公寓艺术”,主体是当时 80 年代、90 年代一批以北京为主体的年轻艺术家们,没有像现在一样的空间和展览机会,他们在自己可掌控的、自己居住的,包括工作的空间里进行艺术实验及展览。紧接着在南方上海、广州等地也出现了这样的艺术工作方式。这是当时的一种实验的精髓所在。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所谓当时比较狭隘的、特指的区域,正像现在这个外交公寓。在 85 年前后,大量北京的前卫艺术家、诗人、作家、电影导演及摇滚乐手等,在外交公寓里进行对外文化的交流,交流的对象是各个驻华使馆的官员、访华学者等,在那里经常有聚会,举办一些个展或联展活动,以此有了这么一个所指。除了在外交公寓,我们也会在自己的居室里做一些艺术实验和展示,这是一个线性的描述。

所谓当下“公寓”这两个字的所指,我觉得在经过将近 30 年之后,它的内涵更大,可以说是一种私人的、更加自主的艺术实践方式,这种方式有很多的主动性和排他性在里面。而原来所谓的“公寓”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在接受——别人选择你,或者你被动选择的空间。现在是你很主动的一种方式和态度,你可以主动地选用各种场地和空间,甚至你可以拥有这样的空间,完成以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到达你的可能。

Q:最早来看,我认为“外交公寓”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的政治性还是挺强的, 尽管说是交流。直至今天它依然保留着政治性,对你来说它有怎样的流通关系?

王友身:我为什么要用物流的方式?这种现在看起来最友善、最便捷的方式影响着我个人以及别人的生活,它都可以完成表面上的交流、沟通和达到你的目的。但实际上核心的内核可能没有太大改变,这也正是必要的、有意思的地方。其实这个展览一直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它的边界在什么地方?当你没有现在所处的物理空间时,你并不知道,但是当你离开这个地方你会发现它还是有一个边界,一处方圆,有一个控制,这个时候你就会很自觉地意识到。我这次展览开幕邀请嘉宾时,他受到邀请的一瞬间,他会被带入,因为我们是用快递单的方式把他“快递”过来,他并不会直接进入这个空间,是要通过一层层的筛选和检查。

Q:在你选择的还未结束的 80 天时间里,一直在运输你自己30 年内的物品,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段的东西?

王友身:实际上你看我的作品,它是不断地被打开的过程,我的作品就是我的素材,我不断地用我的作品来做作品。而且我大量的作品是把我的工作方式当成背景,它不断地进行搜集、储存、整理和编辑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媒体人的工作方式,是因为大量工作需要“链接”。这就和你们“凤凰艺术”是一样的,当你不断地点击链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信息是无穷的,无限的。所以 80 天的时间你觉得很长,但我觉得很短,你可以当做一天。这个时候我用了 30 年作为一个背景和现在“链接”。

Q:刚才和策展人聊到,在寄过来包裹中发现很多的东西被审查过,或者说被动 过。对于这个过程当时有所设想吗?同时碰到这样的情形,对你更增进了什么样的一种思考?

王友身:这是一个典型性空间的典型事件,特别具有代表性。可以说,“外交公寓”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空间。很多人从城北的望京过来,来到这儿突然明白,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地。“外交公寓 12 号空间”有一个特殊的背景,这是我国特殊的外交领地,这是限制和自由的一个中间点、中转站。

Q:是不是感觉这一空间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空间,其实是社会的空间,其 中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身份、文化等?

王友身:你说的这些都交叉在了一起,这里可以谈到国际政治。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或者说针对性在哪儿,它有个更大的背景。我的这个《外交公寓》其实我想表述的是 12 号空间两居室之外的城市和国家的空间。它通过物理的转换,通过不同的媒介,可以让所有的人瞬间了解到这些信息,这是所谓的全球化空间,这也包括了“日日达”的物联网系统。这个被扁平化以后的这个小小的物理空间,是我想利用的。

Q:在这里我感觉到了另外一种东西,其实在如此开放的网络时代,你可以迅速 地扑捉到你想要的信息,但同时又存着更深层的被审查的隐患,你怎么看待这样一种反差呢?

王友身:当进到这里第一天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它有一种无形掌控的东西,只是他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你也可以说,物流的方式是我的一种方法论,作品的一种媒介,实际上所要表述的并只是这些东西。咱们还原到这个空间里,其呈现方式,实际上调动起了安全性的问题。我把这个安全的概念,从物流开始就一步一步地导入到现在整个状态下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各种安全问题,它们展示和隐藏在这个小小空间的各个角落。

Q:刚才仔细看了整个展览现场,发现从你开始邮寄的每一天,同时作品也产生 着布展摆放的变化。包括我也观察到在卫生间浸泡着关于 CNN 报道的照片。回到展览本身,你对空间的展示有怎样一种思考?

王友身:这个建外外交公寓其中一个特别的地方是,这是中国最集中的国际传媒所属地,很多驻华分支都在这个院里面。这个楼的楼上就是 CNN,我觉得特别有趣,因为我也是做媒体的,所以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清洗”那件作品为什么要放在卫生间?那是居室中最污浊的地方,也是用水和清洗最便捷的地方。我现场清洗的是有关 2014 年退役 NBA 球星罗德曼访问朝鲜时与 CNN 直播时与主持人骂仗的图片。这是其中一例,一些很小的东西你会发现它都有所指,你会发现许多相关联的线索。因为我很多以往的作品跟时间、空间、历史文脉有关。

Q:那你觉得除了刚才我们聊到展览所探讨的物理空间之间的传递、交流的关系, 那还有没有在其他空间概念上设法思考的东西?

王友身:一开始的时候我说了我作品指涉了几个空间的概念,我叫“(非)自主空间”,一是艺术空间,二是物理空间或者叫城市空间,三是媒介空间,四是最重要的心理空间,我觉得这个是所指。我给你举个例子,我经过 14 天快递作品之后,我的心理发生变化了,就是我现在不自觉地开始了“自我检查”!什么该递,什么不该递,这是我一开始没有意识到,但这两天我已经感觉到了,它对我已经产生了影响。那么一个作品去实现的意义在哪儿呢?是一个艺术家的体验? 还是你在挑战这样某些东西?

Q:比如当我进来以后,可能里面恢复了一种我所熟知的经验的感动,有床,有 被子,很熟悉的生活的东西。这种情景是你之前就想过,还是说在这种基础上打破自己生活原有的习惯呢?你是如何考虑的?

王友身:就是说,这个展览所有都是有针对性的,看这个展览你一定要看上一个王鲁炎的展览。如果你没看到上一个展览的话,你就很难理解这个展览。因为上一个展览,空间中全是空的,因为屋子是空的,王鲁炎就在一些完全不注意的地方做了作品。但是你进来的时候,你以为屋子是空的。他展览把它做空,做成概念,做成这种极致的形而上,那我要做一个可以还原物理属性的生活起居的空间,让它有生活的人迹,有体温的人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概念,是可以触摸的东西。那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该有床有床,该有办公桌有办公桌。如何能达到原有空间的从无到有?最好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以物流的形态呈现。那将包裹不断地往这儿送,把这里作为我所能掌控的空间。这是我展览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有关展览的上下文。

-----

Related Artists: WANG YOUSHEN 王友身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ShanghART Gallery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