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 施勇:一个人的艺术史(上)
ShanghART 香格纳画廊 2021-12-14 14:00
艺术家施勇的最新个展《向内,直至消失》11月7日在香格纳上海西岸空间开幕。施勇作为中国早期从事装置与影像媒介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脉络延续至今。
在此次展览的二楼空间内以“施勇:一个人的艺术史”为题,将其93年创作至今的作品创作脉络细分为七条或并行或连续的时间轨迹,分别为:作为内部意识形态的材料(1993-1994);身体/场域/声音/边境 (1994–至今);新形象 (1997-2000);幻觉现实 (2000-2006);词与物(1996-至今);暂停:一个例外(2006-2015);抹去/切割/“缺陷”作为方法(2006-至今)。文章将分为上、下两篇依次梳理艺术家创作脉络。
1963
出生于上海
1984
毕业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美术设计系
1990-1991
创作《最后一次古典式的礼拜》
是他作为向架上绘画的最后告别,画布上可见的钉子显示出其决绝的姿态,其后便一无反顾地投入到观念艺术的实践之中。
图片
“
我的艺术创作并不一直沿着一条线性的时间线索展开。它更多的是一个多维度的场域,开放且边界模糊,自由又充满抵抗性。从一个更广的范畴看待当代艺术,我的艺术创作动机深深地与整体的现实环境相关联。我们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或许始终处在不确定的关系之中,对此我并不恐惧,因为我觉得艺术可以让我们在不确定中去触摸现实,然后抽身离开。
——施勇
”
1993-1994
作为内部意识形态的材料
施勇的早期创作致力于探讨规训社会中权力的微观运作,并以此为基础揭示现实的暧昧性,从而实现对于二元对立思维的质疑。他的切入方式是试图以非确定性的造型手段来构建一个模型,以此来揭示威权对于他本人以及这个社会施加的影响力。
图片
施勇《向内,直至消失》
2F《施勇/一个人的艺术史》展览现场|2021
1993 切割、立起、然后填充
图片
施勇 | 切割、立起、然后填充 感光纸、光源、亚克力板、漆
《形象的两次态度 93》上海华山美校地下展厅 | 展览现场
1993 物体抬高5 度带出影子容积
滑动查看完整文字介绍
90 年代初我试图用一种特别敏感的感光材料去探讨与呈现作品内部的意识形态关系,以此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比如说,与感光相纸密切又对立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光。因为只要遭遇光,感光相纸就会感应变色,不变的唯一途径就是躲避光。我试图把这相互对立的两者放在一起,通过一个物体中介来构成一个彼此貌似相安无事,其实关系却非常不稳定的平衡结构:在光和感光相纸之间设置一个中介物体,这样物体就会产生一个影子,然后就尽量回避光线的干扰将一片片碎片的感光材料,在不用粘合剂的前提下填入没有受到光线直射的影子内,直至填到和亮部 交接的零界面为止,从而垒积成一个敏感与脆弱非常容易崩塌的影体!
——施勇
图片
施勇 | 物体抬高5 度带出影子容积 | 感光纸、光源、亚克力板、漆
《形象的两次态度 93》上海华山美校地下展厅 | 展览现场
1994-至今
身体/ 场域/ 声音/ 边境
施勇对“空间”有着敏感触觉,无论是外交公寓还是领事馆,亦或环境特别的展览场地,他都会运用空间的属性在头脑中展开他特有的逻辑思考,并将这种思考带入到现实空间使其与人产生互动交流,进而完成他的创作文本,而这当中所发生的一切却有着各自的轨迹与思考。这一系列作品都阐示着他对空间、人的行为、社会环境等元素下的艺术实践,是个体参与的在场“直播”,让每个客体成为主体去思考。
图片
图片
施勇《向内,直至消失》
2F《施勇/一个人的艺术史》展览现场|2021
1994 城市空间:移动⇌跳跃12小时
滑动查看完整文字介绍
1994 年,施勇应耿建翌发起的活动“同意以11月26日作为理由”,创作了行为作品《城市空间:移动⇌跳跃12小时》。施勇承认,“一开始他只是考虑一种相互制约关系”,而这种抽象的制约关系的实体化与《物体抬高5度带出影子容积》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构建的模型是在城市之中展开。施勇拿起家中的电话号码簿,翻开选中第一个人名直接拨打过去,告诉他们他的方案,他现在所处的位置,问对方住在哪条路上,然后把他与通话的朋友待的点在地图上标出,再用直线相联,告诉对方与直线相交的路段有哪些,并由对方在这些路段中挑选他接下来的行走路段,在这个路段之上找到一个公用电话亭,拿起电话本和上海地图,继续给朋友打电话,重复讲述方案,实施,直到12个小时后精疲力竭。施勇将城市规划与人在城市的行走对立起来,以此呼应权力操作者与抵抗因子之间的对立关系,并借由此,对空间和场所做出一种区分。
图片
图片
施勇 | 城市空间:移动⇌跳跃12小时 | 行为 | 1994
左右滑动查看作品照片记录及地图记录
1995 扩音现场: 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
在施勇对当时他自己居住的空间进行了声响改造之后,房间的任何声音都会被放大。在这个无时无刻不被声音包围的环境里,施勇生活了一个月。如果说前卫艺术涉及到某种“强制实践,施勇的这个极端的生活实验则涉及的是“主体的自我形塑实践”,一种自我对自我的训练,一种本身不足以被解放过程所界定的自由实践。
图片
施勇 | 扩音现场: 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 | 环境装置
功放器、麦克风、扬声器、 透明薄膜、低频喇叭、金属配件 | 可变尺寸 | 1995
《45 度作为理由》施勇寓所 | 展览现场
2003 飞高的表情
滑动查看完整文字介绍
在作品《飞高的表情》中,“声音”被强调,因为在我看来,“声音”是最能制造幻觉的。因此,在这个作品方案中,“声音”是作为唯一的现实概念而被加以运用的。在这里,任何身体行为的介入,由行为导致的声音不再仅仅被视做一种单纯的物理的现场动机,而是将它们视为一种绝非无辜的(无论有意识还是下意识)参与制造幻觉、制造欲望的共谋性能量来加以表达。就这个角度而言,一个仪式化的现场空间导致的声音:如仪式化的吃、排泄(马桶抽水声)、参观走动、交谈;一个自我快感满足的卡拉OK的行为(拳击),以及一个通过切换另一种现场的不断制造幻觉的媒体传播声是我必须加以利用的。具体说,在对“声音”的表达结构上,我试图把它组织成一个可以不断传递与加热的过程性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身体行为在介入的过程中,声音的容量与内容层次被一层层地添加,并最终被全部落实到一张吊挂的透明薄膜上(八个扬声器前后紧贴薄膜,各种叠加的声音振动频率促使薄膜不确定地颤动,并不时地发出幻觉般的各种声音)。如同复杂的表情,最终需要通过神经末梢来带动才能显现一样,这张呓语般颤动的薄膜,即是对不断制造声音幻觉的一种直接反映,我把它比喻为一种由幻觉带来的欲望表情,它们被吊挂在上空。
——施勇
图片
施勇 | 飞高的表情 | 环境装置
麦克风、拳击袋及内部音响装置、功放器、透明薄膜、低频喇叭、金属配件 | 可变尺寸 | 2003
《节点》上海联洋建筑博物馆 | 展览现场
2008 一切皆有可能
滑动查看完整文字介绍
受“要空间”之约,在展厅利用两个空间的对角点设置了一堵墙,这面墙将空间整体强制性的切割为两个物理空间。从A点到B点,划一条线,砌一堵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当这堵墙被设定在74cm高度,即通过身体的尺度来测试当墙体高度处于跨越的临界点之时,人们必须在跨与不跨之间作出选择的那种紧迫性!它们被设定在一种不确定的暧昧状态:是要继续往上砌?还是准备停止?抑或决定拆除?对我而言,它就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现实模型。当它被置于某一个维度与语境时,它却使我们焦虑不安了:因为突然发觉一切都变得不再确定...
——施勇
图片
施勇 | 一切皆有可能 | 砖,水泥 | 70(H)x1570(W)x11cm | 2018
《一切皆有可能》展览现场
2019 无处不在
滑动查看完整文字介绍
我希望通过“声音”这种非视觉非物质性的介质来凸显这样一种现实语境:在一个看似一个已成为过去的特殊的政治代码空间(一个曾经具有豁免权的外交公寓),却在此时此刻的现实中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隐喻被重新强有力的激活了!(其实作为意识形态的空间话语形式从未离去过,哪怕只是一分钟的离开!它们原来只是以另一种形式被掩盖起来了,直到如今又再次以一种直接的立场被显现了而已)我们如何来测试与回应这样一种重现的现实?对我来说,将具有上下文关系的两个现实事件以声音分段切割的方式随机切入本公寓空间之中(22个声音片段),再将散落于各空间墙面上的22个蓝牙音响以大尺寸的白色纸片加以遮挡,同时又将现场同步的声音(从这个空间中发出的任何声音,比如现场观众对空间项目的讨论声音等等),通过无线麦克风系统及有源音响切换于本公寓的空间之中与之呼应,是使其重新被凸显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它们,碎片似的声音才能有效的显现出意识形态空间边界的那种不确定性与不可控性......
——施勇
图片
施勇 | 无处不在 | TF 芯片,纸,蓝牙音响,无线麦克风系统,有源音响
尺寸可变 | 6 间房,共95 ㎡ | 2019
《无处不在》北京外交公寓12号空间 | 展览现场
2020 谨慎!你的介入将对其产生影响,也对你产生影响
滑动查看完整文字介绍
《谨慎!你的介入将对其产生影响,也对你产生影响》是一件与“平衡”概念有关的身体介入式装置。平台装置只有一个中心支点,所以当身体介入平台之时,平台会产生不平衡。当平台不平衡时,它将同时产生使身体不适的高频音、红灯频闪、平台周围的手机信号将被干扰、监控视频也将被屏蔽!除非在平台上介入者相互调整位置来重新找到新的平衡点。
作品最初的灵感源自对一块大平板下不小心滑入一颗小钢珠而导致不平稳所给予的一个启发。那颗小钢珠就像是一个“缺陷”,使原本习以为常的平衡被瓦解。我觉得这个构想特别适合落实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空间意义的露台上。因为它的位置正好处在多个领馆边界的交汇处,其边界的复杂性与彼此的差异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将这个可以不断产生失衡又可以不断找寻平衡的敏感装置嵌入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中是确切而又必要的!通过它(平衡装置),多重边界的特殊性与敏感性将被击活被凸显。
——施勇
图片
施勇 | 谨慎!你的介入将对其产生影响,也对你产生影响
综合媒介 | 380(H)x410(W)x410cm | 2020
《露台计划》正向艺术研究会 | 展览现场
1997-2000
新形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施勇开始集中讨论中国改革开放神话下的当代上海的转型概念,继而引向更宏观的全球化、消费文化等层面。“新形象”并非施勇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一个形象,而是他虚构了一个名为GLAMOUR形象设计公司运用电脑形象设计系统,为其提供了十二种发型与若干服饰,再由国外的互联网用户投票选取出来的反映当时中国的精神风貌的形象,换句话说,是他被迫接受的一个西方系统对于中国的认知“强加”给他的形象,作为他对上海成为全新国际城市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的回应。
图片
图片
施勇《向内,直至消失》
2F《施勇/一个人的艺术史》展览现场|2021
1997-1998 今日上海新形象 —— 请您选择最好的!
施勇思考如何针对“俗套”展开新的创作,于是就有了“新形象”这一系列代表性作品。这个系列的第一件,《今日上海新形象——请您选择最好的!》,正是为侯瀚如和小汉斯(Hans-Ulrich Obrist)策划的“移动中的城市”专门创作的作品。此后五年的作品几乎都是围绕“新形象”人物展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施勇 | 今日上海新形象 —— 请您选择最好的!
互联网、PC 机、图片| 380(H)x410(W)x410cm | 1997-1998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1997 仪态举止ABC
它的具体内容是依据二本关于如何作自我推销的书籍,《推销胜算166计》、《企业商务应酬礼仪指南》的部分章节,这些内容看起来与“今日上海新形象”是如此的匹配:因为新形象需要新举止。因此,我几乎不加改变地将其作了一次完美的摹拟练习,并通过照片记录与录象制作来加以展示。
——施勇
图片
施勇 | 仪态举止ABC | 手工书9 本, 乐谱架9 件, 监视器1 台, 监视器支撑架1 件 | 1997
《幻影天堂,当代中国摄影》布拉格鲁道夫美术馆 | 展览现场 | 2003
图片
仪态举止ABC 手工书
1998 新形象展示计划
依据由网上征集获得的“最佳新形象”,在加拿大温尼伯PLUG IN画廊的关于“看外面/看里面”展开幕式上作现场新形象展示。时间为1个半小时。
图片
施勇 | 新形象展示计划 | 行为 | 1998
《看出去/看进来 , 上海当代艺术展》加拿大温尼伯PLUG IN 当代艺术中心 | 展览开幕现场 | 1999
1998 在一个概念上再加一个概念
滑动查看完整文字介绍
借用Joseph Kosuth(约瑟夫·科瑟斯) 的 One and Three Chairs《一把和三把椅子》作为本计划设想的基本出发点,不仅因为它是一件概念作品,也因为它是一件在西方当代美术史上具有话语权力的作品。在其上面添加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形象,就如同在一个当代西方权力话语的概念上,加上一个获得确认的所谓“当代中国的”概念。如此,椅子原有的自我概念就必然地转换为一个作为椅子与所坐人之间互文性质的概念。并由此使我们进入到一个现实的层面:那种所谓多元性,差异性文化策略保护下的交流现实:在中心与非中心彼此愿望获得保证下的一个如何提供有效性舞台与一个如何制造合法性表演的当下文化场景。
图片
施勇 | 在一个概念上再加一个概念 | 椅子、照片、文字图片、影像 ( 有声)1'25" | 1998
《江南 , 现代与当代中国艺术展》加拿大温哥华 | 展览现场 | 1998
1999 想象: 每个中国人都是黄头发?
滑动查看完整文字介绍
97 年,“上海新形象”网上征集计划期间,在众多的信息回复中,一位来自纽约的朋友发来了这样一段文字,内容如下:
我要看到金发的中国人。是的,金色的直发,短的、长的,以新潮的或任何旧的方式,只要是金色的。一个满是金色的国家,那将是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些人认为绿色是全球化的颜色,但事实上金色更让人满意。要知道,人们花在镜子前的时间比在提款机前打密码的时间更多。
在上述回复的文字中,我老觉得它像一份西方客户提供的消费定单。于是,我就依据这份定单,作了一次中国式的来料加工:你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
——施勇
图片
施勇 | 想象: 每个中国人都是黄头发? | 彩色喷墨打印 90(H)x120(W)cm | 1999
2001 第一次约会
以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作为表现的视角,以肥皂剧的形象造型与作秀式的对话处理,既能形象地凸现出处于这种现实背景下的人们,在面对国际新格局时所显露出的某种微妙的心态,又能充分地反映出这个充满策略与表演的现实图景。而人物群像的金发处理,则是对这个现实环境的逻辑性反映。
——施勇
图片
施勇 | 第一次约会 | 虚拟艺术 | 2001
2000-2006
幻觉现实
从2001年底开始,施勇逐渐停止对于新形象人物的延伸。他对于“当代上海”这一主题的思辨由个体转向城市维度,从而成就了他另一个系列“幻觉现实”,对所谓全球化背景下另一种现实层面的再一次展开。施勇“对存在于我们现实之中的某种不断膨胀的幻觉性力量越来越感兴趣......那种狂想似得浪漫主义激情争不断地蔓延在我们现实的各个方面”。诸如“欲望”、“幻觉”、“迷药”、“引力”、“表情”及“卡拉OK”等词反复出现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创作中。
图片
图片
施勇《向内,直至消失》
2F《施勇/一个人的艺术史》展览现场|2021
2002 今晚有月亮- 风景画廊1 号
图片
施勇 | 今晚有月亮- 风景画廊1 号 | 彩色C-Print | 80(H)x360(W)cm | 2002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作品图
2002 月色撩人
图片
施勇 | 月色撩人 | 玻璃钢上色、布料、扣子、荧光灯管、播放器、喇叭
307(H)x142(W)x186cm | 2002
《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上海UCCA EDGE | 展览现场 | 2021
2002 你可以飞得更高
滑动查看完整文字介绍
《你可以飞得更高》毫不夸张的说,确立了整个“幻觉现实”阶段的思考和创作的基调:“成功学”完成了对于“地理学”(上海本身就是金钱和效率的代名词)的取代。施勇在作品中幻想自己创造的人物越飞越高,完成对于地球实体的逃离,过度到了一种自我中心化的状态。
在作品的影像部分中,施勇用模拟动物行为的方式来传达“追逐”的欲望,伴随着浪漫音乐和霓虹灯所营造的迷幻氛围,进入了“飞”的状态。想象与期待总是最令人怦然心动的。而“飞”的状态是一种在追逐过程中的想入非非,而不是追逐后的想入非非。它预示着某种潜在的危险,就如一个人躺在床上做着美梦的时候,不小心从床上跌落摔醒后的疼痛。将药盒与霓虹灯构成对应的“抛物线”是因为“抛物线”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品的观念:它包含着上升与下坠这两个对立面。而这件作品中,施勇更强调抛物线的上升部分,让作品中始终存在着的潜在性危险隐藏于无形之中。
图片
施勇 | 你可以飞得更高 | 单路视频( 有声)3'53"
霓虹灯管、药盒、钢筋、充气床垫 | 2002
《天上·人间》香格纳个展 | 展览现场 | 2004
2003 一定要保持高度
当充气建筑没有观众参与打气时,它的顶端部分会自动泄气并呈现出疲软弯曲的状态。反之,当观众对充气建筑物参与打气时,建筑顶端部分会慢慢坚挺,并同时发出女高音激情高亢的歌声。
图片
施勇 | 一定要保持高度 | 透明 PVC、充气马达、打气筒、功放器、音响
730(H)x180(W)x180cm | 2003
《天上·人间》香格纳个展 | 展览现场 | 2004
2003 飞Q
《飞Q》是一部模仿飞碟造型的装置。2003年,施勇参展多伦现代美术馆开馆之展“打开天空”。“打开天空”地想象、畅想和幻想,艺术家索性制造了一台飞向太空的飞碟装置,将它放在美术馆的楼顶平台上。
图片
施勇 | 飞Q | 雪弗板, 仿真汽车喷漆, 金属条, 充气骨头, 6 个充气垫
85(H)x500(W)x500cm | 2003
“飞碟”设计了六个孔,观众需将半身躺入孔内才能看到和听到里面的内容:装置内有一根旋转的粉红色充气骨头;并播放着施勇采访“打开天空”展览的17位参展艺术家关于“打开天空”的谈话。艺术家有意设计,当“飞碟”六个孔位都被参与观众占满时,这只飞碟就像一只王八。这爬行的、卑微的,有翱翔使命却无法起飞的装置又是一场“幻想现实”的戏谑。
图片
《打开天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 展览现场 | 2003
2004 引力-上海夜空
图片
施勇 | 引力上海夜空 | 灯箱装置
金属框架, 半透明亚克力软片, 亚克力板, 91 根荧光灯管, 56 个灯箱
239(H)x556(W)x50cm | 2004
《聚焦 , 来自美国 HAUDENSCHILD 夫妇收藏的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艺术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 展览现场 | 2005
2009 一堆幸福幻想
图片
施勇 | 一堆幸福幻想 | 霓虹灯管、透明亚克力板、金属配件 | 2009
*部分文字来源于张委
下篇将继续梳理艺术家施勇其它三个创作阶段,包括了施勇作为艺术家和艺术从业者双重身份的转折点,以及艺术家本次个展《向内,直至消失》中的作品在其所属脉络中的延续和探索。
/
施勇:向内,直至消失
Shi Yong: Turning Inward, Until Disappearing
展期 | Duration
2021/11/7 – 2022/2/15(已延期)
周二 – 周日 Tue.-Sun. 11:00-18:00
地点 | Location
香格纳上海,上海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ShanghART Shanghai, Bldg.10, West Bund, 2555 Longteng Avenue,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
关于艺术家
About the artist
图片
施勇,1963年出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现在工作和生活在上海。施勇作为中国较早从事装置与影像媒介的代表人物之一,自1993年起,施勇的作品就在国内外被广泛展出。他创作媒介包括装置、行为、摄影及录像。施勇的早期创作致力于揭示现实的暧昧性以及系统内部的张力,九十年代末开始集中讨论中国改革开放神话下的当代上海的转型概念,继而引向更宏观的全球化,消费文化等层面。2006年,从作品“2007没有卡塞尔文献展”开始,施勇将质疑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其所处的艺术界本身,思考如何在创作中传递出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度。2015年个展“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既是之前创作的延续,又传达了其未来意图在表面“抽象”之下展开对于“控制”的反思与实践。
Shi Yong was born in Shanghai in 1963. He graduated from the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Shanghai Light Industrial School. He now resides and works in Shanghai. Shi Yong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who first started working with installation and video media. Since 1993, his works have been widely exhibited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His earliest artistic practices focused on revealing the subtlety of our reality and the inherent tension of the "system". Since the end of 1990s, Shi began focusing on the idea of Shanghai’s transformations under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which contributed to a discuss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consumerism. Since 2006, with the work "Sorry, There will be no Documenta in 2007", he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the art world itself, pondering how to provide a more rational perspective through his creative works. Shi Yong’s 2015 solo exhibition "Let All Potential Be Internally Resolved Using Beautiful Form" continues his artistic practice, disclosing his intention to expand the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of “control” under the seemingly “abstract” future.
Related Artists: SHI YONG 施勇
Related Exhib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