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缪子衿
李然创作的半虚构录像《客旅生活》(2017),基于自己收藏的50年代新疆建设兵团在五一牧场养殖三代羊群的生产实习记录照、文本写作、声音模仿、以及配乐,娓娓叙述了基督徒的迁徙和宗派矛盾。现场搭建的矮栅栏将观众圈在银幕前,似乎也是以物理的方式回应录像中出现的人造池漕“紫泥泉”。展览的其他组成部分不时提示着暴力现实产生的分崩离析,《客旅生活》的最后两分钟突然从黑白照片转入屠宰羊的彩色影像,皮肉剥离的血腥流水线带来的不适感无法被快进播放模式缓解;展厅另一侧录像装置《等待新装》(2017)的石膏雕塑是破裂的肢体;厅外一画质模糊的视频《从悠乐汇到六佰本》(2012 - 2017)记录了离去的韩国宣教团体后代早年在望京的圣诞演出。
在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家总是保有不可言说的私人实践经验,而围绕宗教展开的创作本身进一步证实了再现的有限性。艺术家与观众共享的往往是触及相对陌生议题时所处的局外人的位置。恰好是这一共同的、游离在被观看对象之外的身份,让观众更容易感知李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展现的表演性。比如,艺术家通过语音语调的切换,在《圣维克多尔⼭》(2012)的现场剪辑出了多重身份,尽管他们都能指向原本便属于李然的艺术家身份;到了《地理之外》(2012),艺术家比同为探险类节目的收看者更进一步,在蓝屏影棚里扮成一名主持人,引导他的观众想象原始与现代之间的殖民关系。
然而,李然在演绎他为《客旅生活》撰写的文本时,既要扮演一位第三者讲述基督徒的生活,又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身的信徒身份,两者达成的平衡使艺术家的表演性变得内敛而非浮现在表面。这并不是说,李然运用于过往创作中对译制片的标志性模仿不再起作用。他特有的创作手法,即声音模拟、写作以及图像档案的有机结合,转化为连接世俗生活与宗教信仰的途径。李然反倒是像借用当代艺术的语言成全未信的观众,试图让早已被应许的、还未到来的、因而在现世尚不可见的另一个世界显得可接近些。
曾被布莱恩•奥多尔蒂(Brian O’Doherty)批判为将艺术与外部世界隔离的“白立方”(white cube),在此次展览构建的语境下,作为既不是教堂也不在街头的展厅,或许可以看作一所开放的中性空间。等待被传递的讯息经由艺术的处理,缓和而非强制性地进入我们存在的时空,即使人人陆续离开那个现场,它依旧以声音的形式到处盘旋流淌。问题是,你是否会持续聆听?
Related Artists: LI RAN 李然
Related Exhib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