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Home | Exhibitions | Artists | Research | Press | Shop | Space

造就
徐震:做展览、开“空壳”超市,他正努力成为一个大IP | 造就
2022-01-11 16:52

他正努力成为一个大IP音频:00:00/06:22


徐震与陈冠希
艺术家徐震,正努力成为一个大IP。
2011年,他与陈冠希合作过艺术作品,囿于当时的传播语境和习惯,这件事情也仅限于艺术圈的传播,传播点只是“与明星合作”。
当社会化营销成为日常的生活场景时,徐震和他的“没顶公司”应时而动:“徐震”上了社会新闻;徐震正发力做微信号。
“徐震”以一个大IP的方式塑造着自己,艺术作品、话题、媒体报道都成为其产品、产值。

4月8日,“徐震超市”在上海愚园路开业。这是一座真正的超市,有货品、收银员。这也是一座“假”超市,所售货品,都是“空”,空的饮料瓶、空的饼干盒……
“徐震超市”原本是一个艺术项目,最早亮相于2007年的美国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此次,艺术项目进入居民区,以一种充满戏谑的态度,实践着艺术圈长久以来讨论不休的“艺术如何走出美术馆围墙”。作为一处实验的剧场,预想之中、预料之外的情节每天都在发生。

“徐震超市”是“徐震”品牌的一个项目,而徐震是这家公司的老板——2014年《纽约时报》撰文称其为“有胆识的中国艺术家”。 “一家当代艺术创作型公司。它以生产艺术创造力为核心,并致力于探索当代文化的无限可能”。这是“没顶公司”的官方介绍。 徐震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极富话题性的艺术家。少年成名,24岁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之主题展,创了当时“中国参展艺术家最年轻”记录。
他的创作一向带着对主流、传统的嘲讽,2009年他做了一次最大的嘲讽:放弃独立艺术家的身份,成立“没顶公司”。以公司的名义做艺术,江湖人称“没老板”(与“煤老板”音同)。  徐震肖像
没顶公司于中国艺术圈,是创造、是首例。于世界,虽然艺术工厂、超过百人的庞大艺术工作室并不鲜见,但与“没顶”也不尽相同。“没顶”是个案,无法归类。 “没顶”运用了公司的架构、运营的模式:公司分为创意小组、制作小组、财务、行政。上班要打卡,作品产量量化。2015年,“没顶”产出了32个群展、3个个展、20多个艺博会、1本画册。
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将艺术家视为创意阶层中的“超级创意核心”群体,是以脑力、观念出产效益的一群人。
群展 “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 2016
(卡塔尔 多哈,阿尔利瓦克展览馆)图片来源:没顶公司
如今,“没顶”不止徐震一个超级大脑在工作,而是一群强劲大脑。它是一个公司,一个创意机构、也是一个平台。“没顶”旗下另有有画廊、艺术媒体、艺术衍生品品牌。
将艺术创作彻底公司化,是创造,也是策略。当把“徐震”当成品牌时,你可以体验它、消费它、收藏它,在此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矛盾消解了。而“徐震”也以一个大IP的方式塑造着自己,艺术作品、话题、媒体报道都成为其产品、产值。
做没顶公司,本身就是一种创作
《8848-1.86》  录像、装置 2005图片来源:没顶公司
造就:2009年时为何放弃徐震的身份去做没顶公司?
徐震:“没顶”之前我们一直在做艺术机构,除了做艺术创作,我也是艺术总监、合伙人,加入一些媒体、推广、品牌塑造的东西。
当2008年-2009年时,加入的越来越多了,于是想,那还不如做一间公司来得更直接一点。
造就:没顶公司与艺术家工作室区别在哪里? 徐震:艺术家工作室是很个人化的,而公司会介入个人化和体制化,比如说怎么去塑造品牌?这个品牌不是你个人的东西,但你个人也有很大的参与度。所以,“没顶”会涉及到很多艺术世界之外的东西。
徐震超市图片来源:网络
比如这次“徐震超市”,它是介入社会活动的一个方式。之前,在艺术界内部,我们常讨论“艺术怎么介入大众”?讨论了很久,也有很多人在尝试,会纠结。
但这次,从我们公司和品牌角度看,就简单了,就是一个推广品牌的想法,怎么能达到效果就怎么用。
《集团-四把刀组合》 铝板 300 x 1100cm 2014图片来源:没顶公司
造就:“没顶”是公司运作,所以诉求、目标非常明确? 徐震:虽然“没顶”是公司,是商业化的管理模式,但它的诉求、目标不是很明确。“没顶”出品仍是艺术、艺术品。艺术这个东西始终在追求一些不模糊性、不确定性。  造就:你说过,“没顶”有点像一个广告公司? 徐震:我曾在广告公司工作过,广告公司工作其实很简单:它可能有10个项目,但是你只有5个人,这时就需要大家根据能力、项目要求进行自由组合。“没顶”也是这样,我们大多数员工基本上会所有的东西,我们会经常自由组合,来做不同项目。  “永生-马拉松的士兵宣布胜利,受伤的迦拉太人” 2014图片来源:没顶公司
造就:用公司名义创作时,如何保证个体创作的独立性? 徐震:其实这个问题是应该去问艺术家工作室的艺术家。 我们是公司,它不存在这个问题。你的工作不是你的身份问题。一个体制内需要你做什么就做什么。
造就:艺术家在“没顶”创作时,有困扰吗?毕竟要服从大的公司架构。 徐震:我自己没有困扰,我估计其他人也没有,能在我们这里继续上班生存下来,应该不会有什么困扰。 应该就是大家朝着一个,彼此有一个共同目标吧,怎么去做更有趣的事情,做一些不完全由销量决定一切的事情。
“永生”系列 2013-14 © Dawn Blackman图片来源:没顶公司
造就:为何公司要打卡? 徐震:不然上班没规矩、没效率。  造就:作为创作人,会对打卡抵触吗? 徐震:我不抵触,他们也不应该抵触。我其实要求比较宽松,有些艺术家工作室比我们要严格很多。  造就:怎么界定“创作”? 徐震:不仅限于做艺术创作,想法出来就可以算作“创作”。比如,如何做艺术品的推广、做微信号。大家在这个层面的创作可能性是一样的。 作品做出来了,那摆在哪里?怎么推广?怎么讲故事?这些都是一个整体。  说到底就是“大家怎么去消费艺术”? 我们不断给自己提问,然后不断地进化,情况每天都在变,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每天很焦虑,或者说早上很恐慌,晚上觉得很挫败或很满意,这是常态,但我觉得很好啊。当代艺术不就应该这样吗?艺术家不应该这就是这样吗?而不是喝喝茶、养只狗什么的。  2015年, “徐震艺术大展”图片来源:没顶公司
造就:“没顶”的创作会以销售为目标吗? 徐震:艺术跟艺术品是两个事情,不要因为变成一个艺术品而影响你的艺术。比如我想做一个东西,画廊跟你说卖不掉,那还做吗?那我们考虑下,有能力的情况就做。  造就:有销售的压力吗? 徐震:当然也要考虑生存,但是生存不是为了生存质量吗?人们往往觉得这是两个问题,“活着,还是活得更好”。 可是,为了活着,你就不能活得更好?为了你的生存、艺术生涯的生存,你就不能生存得更好吗?生存质量不是靠钱、作品价格那么单一的来界定的。  金属的语言系列:“别理那个男人” 镜面不锈钢、金属 340x280cm 2014图片来源:没顶公司
造就:所以你觉得,做喜欢的事儿、追求理想与能赚到钱,这两者不矛盾?
徐震:对,觉得完全不矛盾;而且是动态的,可能今天是生存的问题严重一点,明天可能是精神危机的问题严重一点。  造就:“没顶”是Made in Shanghai吗?放在北京,成立吗? 徐震:没问题。我们定位是国际化的公司。以后,应该不远将来会去国外做分公司。 如何产出爆款艺术品


没顶公司与陈冠希合作《光天化日》2011
图片来源:网络
造就:2011年找陈冠希做合作,是出于什么想法? 徐震:当时北京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找到我们说说“没有没有兴趣跟明星合作”,我们说可以。就想找一个比较有效果的,奶油小生肯定不适合我们。  造就:当时合作有没有擦出什么花火? 徐震:没什么花火。合作都很间接,你跟你团队的助理说,助理去跟他的助理说,他的助理再去和他说。 我们当时合作的几个作品还是很好的。只是当时艺术圈不会推广,只把这次合作看成了一个热闹。
徐震与陈冠希图片来源:网络
造就:会再找一个这样的爆款吗,再找个明星合作? 徐震:前阵子,那谁与邮筒合了影,火了,你当然希望自己是那个人、或者那个桶。      但艺术这个东西未知性太强了,艺术不是广告文案,你可以用广告文案和营销的方式去对它,但是没有效果那就是没有效果。它可能就适合几个人或者很小圈子范围内的欣赏。  “只要一瞬间” 行为 2005图片来源:没顶公司
造就:创作“爆款”艺术品,有规律可循吗? 徐震:应该是偶发,偶发可能性大一点。其实就算爆款了,过两年,大家就完全忘了,也没有任何价值,其实没用。  造就:你在乎的艺术品的价值是什么?是成名、卖得好? 徐震:好的艺术,应该是你看到它经常会有一些想法、感触、启发。其实卖得好坏、有没有名,对我们这种已经卖得好、已经有名的艺术家来说,没有什么太大吸引力。  造就:“没顶”的创作有没有一个基本的调性?
徐震:我觉得应该是有趣、有很强的好奇感,让人家有好奇心,然后有一定矛盾的地方,让观众可以选择自己的立场——会觉得“喜欢不喜欢”,这种态度很明显,不暧昧。


徐震超市图片来源:网络
造就:让观众看到“没顶”后会做一些思考? 徐震:不得不思考。这也是我们一种创造的方法。就像前天有个叔叔跑到“徐震超市”,说要买矿泉水,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空的。他就跑到对面超市买到矿泉水,然后还跑回来,给我们工作人员看,“你看,我2.99买了个水,里面是有水的,你们3块钱,还是没水的。你们太不地道了”。
我觉得这样蛮好的,一个人如果不认同你,他应该表达他的想法。  造就:观众的想法都会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徐震:就是很自然。 “徐震”,这个品牌


2014年, “GQ智族年度艺术家”徐震(左三)图片来源:没顶公司
造就:为何又要做“徐震”品牌的?既然最初始做“没顶”是要消除“徐震”身份。 徐震:它是一个过渡,从一个人到一个品牌,“没顶公司”是一个中间过渡。 另外,我们希望没顶公司成为一个平台,它有个点像母公司,衍生出“皮毛”(艺术衍生品)、artbaba(艺术媒体)、“徐震”等子品牌。“徐震”定位应该是一个比较奇怪的创作品牌。  造就:“没顶”定位是什么? 徐震:我们从2000年开始到今天,已经形成的一个比较明确的艺术趣味。我相信再往下的话会形成一个价值观,一个比较明确的的价值系统。
此前,它是一个艺术界的存在;之后我们希望它慢慢形成和社会有更多的互动关系的一个文化类型。在愚园路开张的“徐震超市”就是一次品牌的尝试。


徐震超市图片来源:网络
造就:做“徐震超市”,把艺术项目放置在居民区,是否有一个预设。比如大爷大妈跑过来,就会产生戏剧冲突。 徐震:你会看到很多老奶奶笑嘻嘻地进去,然后摇着头出来;然后你跟她说,这是一个艺术项目什么的,其实很多人还是能接受的。大众对艺术的认知度其实不低。 我们在接受不同事物的时候,会怕自己进入一个被定义的空间。比如说,你去美术馆,你看到任何东西,可能看垃圾都是艺术品,因为有人帮你定义了;但是让你自己去定义,你可能不敢。  徐震:这个人   造就:你觉得哪个身份你做得更加好些,艺术家还是老板? 徐震:都做得蛮好的,这两个身份是互相加分。这两者是统一。  造就:你说自己很冷,把自己当成工具。 “冷”说指那种情绪化的东西很少? 徐震:这种“个人性”在今天可能被复制、被放大了。你的情绪、我的情绪、他的情绪,其实都差不多的。一旦意识到这点,就会把注意力放到“方法”上面,就不会有太多情绪。  造就:在钱、理想之间的纠结变小了? 徐震:今天的艺术,不是说除了钱就是名。它还是要传递感情、价值判断,最终是这样的。只是说,今天因为一个超市是空的,大家多骂了几句,你好像被提及的次数多了一点,明天会有人替代你的,这都无所谓。 我觉得还是要留下一定的可能性和价值吧。
造就:少年成名,这个经历对你有影响吗? 徐震:自信了,也开眼了。最开始一下变得很自信,会觉得“那么差的作品也能参展,我还蛮好”。后来,后来会发现,原来人家不是差,这是一种文化的多元性——这个很重要。   不然的话,你会容易钻到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觉得我是最好的,所有的都不如我。
“天下”系列作品(局部)布上油画、铝板图片来源:没顶公司
造就:那时候的自信会导致狂妄吗? 徐震:还好。因为你知道有很多未知,所以不至于很狂妄。我也不是这种知识分子型艺术家。  造就:2009年前在非盈利艺术中心的工作经历呢?
徐震:在那里,一个很大的工作就是“服务性”——不仅要服务别人,同时你还要去引导。艺术中心始终有一个价值观、态度,你需要贯彻到底,要引导客户去认同。
其他人说徐震 @金丽萍(没顶公司总经理)

我觉得他比一般的企业家更企业家。可能在具体的执行上面,他有时会有艺术家的习性,但是在大的方向把握上,每一点都踩得都非常准。 我们合作16年,他的工作和他私生活已经没有办法很明确地区分开来了,他的生活、兴趣爱好、工作是混为一体的。他的家就像艺术家的客厅一样,每次去他们家都有艺术家在。
@陆平原(没顶公司创意部成员,艺术家)

整个公司是他创造的一个方法,是他创作的一部分,你也可以看成一个社会装置。在这个社会装置中,他是一个创作者,也是一个领导者,也兼具老板的功能。

@关超群 (没顶公司项目经理)

他那么多年,还是在这个艺术平台一个很重要人物,很活跃,很有想象力、创意的一个人。

文 / 暖大人

-----

Related Artists: XU ZHEN® 徐震®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ShanghART Gallery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