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Home | Exhibitions | Artists | Research | Press | Shop | Space

拼图曾梵志 | 北京青年周刊
2021-12-29 15:51

作者:唐安

纪录片《遊》的结尾,曾梵志完成了他的巨型创作,他走向镜头,现在的画面3 倍慢速,他走向镜头,在是否要得意与是否要克制之间摇摆,最终在克制的漏网之间流露出了一丝顽童的气质,一种游戏间赢了一颗弹珠的得意,从那我们看到了深藏世外,面具之下,名利幻觉背后一个凡人的核心。

《遊》长度为10 分钟左右,是曾梵志在柏林持续3 天半,从提笔到完成7 米长的“抽象风景”绘画的创作过程。德国团队记录了这73 小时,公开了这位置身世外的中国当代天价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从构思到实施,以及过程中的感悟。年过50 的曾梵志在镜头前说,这对于他的体力是个挑战,但他会凭意志力完成。“遊”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笔随心动,无远弗届。

而中国人对曾梵志的理解也常常伴随着出口转内销的模式,虽然身处北京五环外但他的行动往往是发生在西方的平台,无论是画廊、拍卖行、博物馆,展览或者研究机构,他隔着世界与中国对话,或者,没有对话。


曾梵志的肖像


曾梵志的名字变得为大众熟知是因为201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的天价一锤。他的面具系列作品《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

按照雅昌网的统计数据,曾梵志属于中国艺术市场少见的“双高”艺术家:上拍作品共457 件,成交比率则高达88.84%;总成交额超过15 亿元,作品均价高于300 万元。

9 月5 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曾梵志个展“散步”引来媒体再次关注和解读这位金手指艺术家,现场无一空位,晚到的媒体纷纷席地而坐,已经没有裸露的地面,反映出大家对数字都很敏感。

这是曾梵志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涵盖最广泛的展览,全面梳理艺术家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这也是曾梵志在北京举办的首个机构个展。展览空间由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设计。

1991年,大学即将毕业的曾梵志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偏远的西部采风创作,而是留在了武汉,这是他最熟悉的环境,他画社会底层的人像,搬运工、擦皮鞋的,游荡街头的,弱智的,他在观察日常社会的情绪和质感。

那时他已经接触德国表现主义,不再局限于学院体系当中的苏联社会现实主义。他没有停留在绘画的技术上,而是开始用绘画表达情绪和思想。因为住的地方靠近武汉协和医院,每天借用医院的洗手间,他目睹了最直接的生死命题,而产生震惊。

于是创作了三联作形式的《协和医院》系列,这标志着他个人风格的绘画语言成熟。对于生死问题的敏感,对于身体的脆弱和血腥的场面,曾经反复出现在他的童年。

1964 年出生的他,在人人自危的气氛中长大,抄家、批斗他会去围观,站在阳台上,被亲戚要求喊“打倒谁谁谁!”他不明就理地跟着喊“打倒谁谁谁!”文革里的武斗,汉江溺水的人,天灾人祸生死无常,没有秩序全是混乱。

他害怕血腥又着迷于血腥,兴奋地奔向事故现场,看到血看到尸体,又被身后的大人使坏将他小小的身体推到冰冷的尸体上。世界不美好,世界对他也不友好。

曾梵志进入湖北美术学院时23 岁,那时他已经在社会上转了一圈,17 岁辍学,进入父母所在的印刷厂当工人。是一种被孤立的感受和与集体的分割让他在初中毕业时决定就此了结,“每天上学都是痛苦”。

从小他姣好的面容常被人们评价,他的自我意识早早地建立起来,一方面害羞敏感,一方面自恋膨胀,“高人一等”的他在加入少年先锋队这件事情上屡受挫败,班上仅有三位没加入少先队的学生,他是其中一个。

进入社会谋生更是艰难,在他的回忆中,身体的极限他都经历过,饥肠辘辘看着热气腾腾的包子但身无分文,加班几宿不能睡恨不能晕死过去,很冷的夜里没有厚衣服,还不能蜷缩必须站着。

这些压抑与沉闷是黑暗围困的绝境与自我期许形成太大的反差,必须要寻找出口。他开始发现自己对于绘画的热情,和艺术青年混到一块。

武汉交通极为便利,听到哪有值得一看的展,他们坐上绿皮火车就去了,那时中国美术界正逢“85 新潮”的观念革新,他看过劳森伯格的展,蒙克的展、赵无极的展,这些与体制内的艺术形式已相去甚远,它们催发着艺术家们的自由表达。

他立志要进入湖北美术学院,但连续四年都因文化课太差而名落孙山。第五年终于被录取,父母为此宴请了街坊邻里。

浪子回头的故事,第一次危机化解。


沿着西方的脉络前行


在尤伦斯的介绍上给出一条清晰的阐述:“曾梵志艺术探索的完整轨迹,与从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到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形成呼应。”曾梵志画作中这些西方元素的运用帮助西方人解码了对于中国社会的想象。

“ 协和医院” 系列完成于1991 至1992 年间,以“三联画” triptych的形式为代表性特征, 令人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绘画,托马斯·哈特·本顿以及托马斯·伊肯斯阴暗的现实主义画作,还有弗朗西斯·培根对肖像的三联画处理。

三联作的形式,是基督教宗教绘画中常用的形式,也有此类物件用于弥撒和告解的仪式。

1991 年夏天,栗宪庭看到了曾梵志的协和医院系列,立即把他推荐给了香港汉雅轩的“后89 艺术大展”。《协和三联画之二》,画面中间护士怀抱虚弱病人的构图也是圣经题材中常用的“圣母怜子”形象。

《协和医院》之后,曾梵志记录了他所目睹的肉联厂的情形,每天有成百上千的猪被屠宰,而火炉般的三伏天里工人们赤裸着身体躺在冰冻的猪肉上纳凉。

曾梵志当然明白“肉”意味着什么,这是熟悉的一个提示,弗朗西斯·培根对“肉”和“屠宰场”的迷恋带着神经质般的歇斯底里,在他以前是柴姆·苏丁的“肉”,更往前溯是伦勃朗的“肉”,这些在美术史上熠熠生辉的意象一脉相承。

曾梵志的“肉”系列作品,色调以红白为主,以夸张、厚重而粗粝的线条呈现,在技巧上我们可以发现德国与美国表现性绘画对他的影响。

曾梵志常反复研究诸如马克斯·贝克曼、德·库宁等人的作品形式。他说:“我试着重新创作他们的作品,观察他们如何完成。在每一次临摹中,我都能够发现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微小元素。”

1993 年,曾梵志移居北京精明的他没有如大多数北漂一样选择远郊,而是在使馆区的三里屯租了一间20 平方米的平房。经常有使馆工作人员下班到他的工作室看他画画,和他聊天。

曾梵志通过这些外国人了解了国外的艺术状况,而他们也会花钱买他的作品。到北京一年后,曾梵志开始创作他标志性的“面具”系列作品。

凯伦·史密斯对于面具系列的评论给了我们最好的解读密钥。迁居所带来的,乃是“面具”,这在艺术家周遭不熟悉的新环境中必然成为他的屏障,使得他能够认同某种“面孔”,就是人们大踏步走上前台之前在“优雅的”社会中希望展现出来的面孔。

除了曾梵志在一个新地方的那种外来人的感觉之外,在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中,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在最初无法抗拒的纷繁复杂的种种印象中找到焦点。

在从事绘画创作的十年间,曾梵志给他的观众提供的没有别的,只有排拒感。

观众永远被排除在外,因为从身体上讲,我们是站在这些面具的远处,也是在画面背后的直接活动之外。

同样的,他所绘制的人物也被排除在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之外,因为它们被限制在面具里面,在画面之中,最终被它们自己的恐惧或偏执所吞没。这是眼目所及的——因为空虚而清楚地呈现出矛盾,然而又毫不含混地透过它们巨大的眼珠表现出来。

在透过灵魂的“窗口”来搜索的时候,我们只能发现人所处的无底深渊,他们为了公众的一致性而牺牲了情感的生命。

他很明显是在画他自己。

在现实世界中,他没有揭示出自己铠甲上的漏洞,因为他努力工作来顺应它,与公众混同在一起,同时又作为一个有创意的艺术家,把自己区别出来,因为他的审美风格和批判,从艺术世界中博得了喝彩。“这让我觉得很脆弱”。

因为被自己童年时代的影响所消磨,如今必须从另一个面,作为成年人,父母,以及孩子必须依靠的长者这一角度,来面对孩提时代的问题。

“这使得我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担忧”。好像历史本身是在重演吗?脱离了熟悉的环境,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

但曾梵志能以一种什么样的姿势站到北京这个大舞台上,又如何纵身跃入他所向往的西方?

他敏感、孤立,被栗宪庭形容为“内心是个灾难”:“曾梵志是一个小心翼翼的人,时尚和名牌、品位和形象,都是他和社会之间的面具,像一堵墙保护着他内心的脆弱和敏感,或者他性格本身就是两面的。

就像他画画的时候,不管画得多么淋漓尽兴,身上地上总是干干净净。”“后89 大展的时候我把他放在玩世现实主义部分,现在看来不合适。他和方力钧、刘炜他们相比,一点不玩世,而是有一种很伤感悲观的性格化特色。”

在画了六七张“面具”之后,曾梵志陆续找朋友来看,栗宪庭看过之后并没有表态,这让他心里发慌,之后汉雅轩的老板张颂仁一口气买走这一系列25件作品,又让他飘了起来。

到1999 年,四年间曾梵志共创作了面具系列作品100 多件。这使他获得众多声誉和利益,面具成了他的标签。

在此期间曾梵志结识了香格纳画廊的老板何浦林香格纳开始代理曾梵志的部分作品,当中国当代艺术还处于边缘的时候,香格纳已经是西方规范式的画廊运作体制。

2000 年他们已经带着代理的作品去参加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从画廊主到藏家客户80%-90% 为欧美人士,奠定了曾梵志国际化路线和以西方藏家为主的收藏体系。 “从1993 年到2003 年,十年的时间,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买我的作品。”曾梵志说。

与面具同时进行的还有肖像系列。

曾梵志通过绘制肖像向西方艺术史中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家致敬,包括卢西安·弗洛伊德和弗朗西斯·培根。这两位艺术家本身是朋友,两人也相互画过肖像。

2013 年佳士得纽约拍卖会上弗朗西斯·培根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创作的组画《卢西恩·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以1.424 亿美元成交,创造了画作类拍卖价格纪录。曾梵志也以肖像的形式描绘他日常生活中的朋友,如乌里·希克和何浦林。


从社会性转向纯绘画


2002 年左右,曾梵志右手受伤,不得不以左手创作,而这些笨拙的乱笔给他带来了新的灵感。

从2004 年起,他发展出一个新的系列“抽象风景”,用纯粹的线条来表现介于自然和意识之间的景致。曾梵志回到西方古典中寻找素材,拉奥孔、达·芬奇、丢勒的作品都成为他再创作的对象。

如丢勒的《野兔》、《祈祷的手》。但在皮道坚的评论里,曾梵志的作品给他印象最深的仍是协和系列。“乱笔系列,绘画性很强。但是早期的东西对人生的关注和思考,比现在的要多一些。”

展览的最后一块区域是一间暗室,这里挂着他的最新的“纸上作品”。

这些接近中国古画范畴的作品,一反时效和社会的语境,体现出物境,它们是曾梵志对“纸”这种媒介的揣摩和实验,他近年来搜寻了很多纹理独一无二的手工纸,并与新加坡的造纸工作室一起造纸,这些纸接近于宣纸的质地,但有更多的纹理形成自身的图案,也有通过矿物质的研磨和晕染形成的“笔触”。

这体现出他个人趣味由西方转回中国的本土传统文化,在他年轻时不屑于观看中国文化,但到天命之年,他开始留意中国古画中虚空意境的美。他的作品是以强烈的情绪和与之对等的克制意志著称,而此刻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曾梵志开始自我消褪,让位于客体世界。


品牌曾梵志


大学毕业的那一年,父亲出资1000元帮助曾梵志在武汉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个展。那个年代的武汉几乎不会有国外的参观者,但曾梵志还是将他的展览前言翻译为英语,即使磕磕巴巴也要做成双语手册。

他的经营意识,以及朝向西方舞台的视角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与众不同。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现在正被去掉光环,认为他更像是一个商人而不是艺术家,他对社会进步没有太大贡献,远不及博伊斯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商业才能,他将自己的名字成功经营成了一个品牌。

安迪·沃霍尔常常出现在曾梵志的画作中,在《飞了》一作中——

沃霍尔与一个中国人并排站着,身后两架飞机冲入高空,曾梵志是不是将自己类比沃霍尔不得而知,但曾梵志的经营能力我们已从他的艺术作品行情得知。

大学期间他在汉正街倒卖服装,一个假期可赚500 多元,成为同学中最富有的。这些钱他又投资到绘画材料上,当人们舍不得穿亚麻衣面料的时候,他用亚麻布来实验材料对笔触的影响。那些在亚麻布上的绘画作品,保存至今仍然完好。

他的作品有明显的系列干,对于产出的数量也有控制。

2006 年在上海举办个展时,有商人要求把展览中的全部作品买断。他考虑到作品卖给同一个买家对作品推广不利,就拒绝了。他知道市场的游戏规则与打法。在名声鹊起之后,他开始回购自己的部分作品以掌握主动权。良好的商业意识让他签约纽约的老牌家族画廊阿奎维拉画廊。

曾梵志与阿奎维拉画廊的牵线人是乔斯·摩嘉比(Jose Mugrabi),乔斯·摩嘉比拥有800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是安迪·沃霍尔作品市场的高价“捍卫者”。他对曾梵志的判断是“他一年创作15 张作品,曾梵志的市场不同于安迪·沃霍尔的市场,而更接近于培根的市场。”

2011 年,转投画廊大鳄高古轩。成为了高古轩代理的唯一一位中国艺术家。业内评价:进入高古轩和进入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或泰特现代艺术馆具有相同意义。但高古轩挖角成熟艺术家、哄抬艺术品价格、操纵市场的行为常招致藏家与同行诟病。

评论家波拉克认为曾梵志与高古轩之间的合作存在市场方面的考量。曾梵志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能够直接与买家沟通的画家之一。“曾梵志是个很好的商人。”波拉克说。

曾梵志2001 年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在2013 年以1.8 亿港元成交,成为首件过亿的亚洲“当代艺术品”。却也引起很多争议。艺评人朱其认为这只是国外杂志插图性质的作品,拍出天价不合理。

他认为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包括绘画这个门类,除非这件作品能贡献出一种新的语言模式。《最后的晚餐》虽在讨论当代人性问题,所用的语言却还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主义的模式。

所以只能算作当代文化现象,不能算作“当代艺术”现象。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艺术品的价格通常取决于艺术家、画商或拍卖公司品牌的力量,艺术品本身则退居到第二位。

一件作品的价格与制作时间或技法无太大关系。

艺术市场的动力是画廊、艺术博览会和拍卖会。一件“天价”艺术品的成交,原因还是归结于巨额的金钱和虚荣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对于那些掌握着资本,对艺术史并不是十分了解的人,追求和炒作当代艺术成为了一种必然。”

“那些说我炒作的人应该到我的工作室来看看我是怎么工作的。”曾梵志说他一年有至少300 天的时间呆在工作室思考和创作。

当被问及两三百年以后的人如何通过曾梵志的作品来判断我们当下的社会,尤伦斯馆长田霏宇说:“曾梵志的作品体现了这一代中国艺术家以及企业家的自我启蒙与追求文明的过程。”

这仍然是将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个集体来看待,关于个体曾梵志,田霏宇在思考的问题是:他在哪个节点跟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发生了关系。真空创作还是非真空,具有当代性还是不具当代性,是危机或不是危机,这有三个问题。

散步中的朋友们


在“散步”中我们看到了若隐若现的朋友圈。

“散步”展览的特别支持来自弗朗索瓦·皮诺艺术基金会Pinault Collection.法国人皮诺是全球拥有当代艺术作品最多的人之一。

2006 年ArtReview 的艺术权力百强他位列榜首。2005 年弗朗索瓦·皮诺以3700 万欧元买下威尼斯的格拉西宫99 年的运营权以及80% 的收益分成后,邀请著名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进行改建。

2007 年6 月,皮诺击败拥有70 年历史的古根海姆基金会,获得威尼斯旧海关大楼(Punta della Dogana,17 世纪的老建筑)的运营权。同样经安藤忠雄改建之后,海关大楼于2009 年6 月6 日正式开放,迎来第53 届威尼斯双年展。皮诺用了两个展览来定义这两所私人美术馆的功能。

两个展览只有一位策展人,就是皮诺的参谋——卡罗琳·布尔乔亚(Caroline Bourgeois)。6月2 日,她在格拉西宫推出了《世界属于你》(The World Belongs to You)。此前4 月10 日,她在海关大楼开幕了另一个展览《颂扬怀疑》(In Praise of Doubt)。这两个展览就是曾梵志简历上的威尼斯双年展群展。

一次性买走曾梵志25 张面具作品的张颂仁出席了开幕的学术交流部分,他是香港汉雅轩的老板,“后89 中国新艺术”项目的发起人。后89 艺术大展先是在香港然后到澳洲、美国巡回展出。这个展览是中国当代艺术群体性的走向国际艺术领域至关重要的一环。

同名作品《散步》由皮道坚收藏。皮道坚是第一位给曾梵志写艺术评论的人。

1991 年曾梵志拿着自己的画作找到皮道坚希望能得到学术上的技持,而那时皮道坚的儿子皮力还是个青葱小子,现在皮力已是知名策展人和艺评人。父子俩都出现在开幕会现场的学术交流环节。

回到那幅天价的《最后的晚餐》,是曾梵志画于 2001 年,第二年由尤伦斯夫妇收藏,2013 年秋尤伦斯夫妇将其送拍香港苏富比,创造中国当代艺术历史性一刻。

拍卖行评估一幅画的价格,主要看3P(Price, Provenance, Popularity)。
· Price:之前的拍卖价格纪录
· Provenance:有无知名人士收藏
· Popularity:是否多次出现在重要展览

马上,佳士得上海将会在2016 年10月20 至22 日举行“亚洲与西方二十世纪当代艺术”秋季拍卖,曾梵志的作品位列其中。我们可以等待新的数据出炉。


以上摘自《拼图曾梵志:世外 市内 天价 凡人 名利 危机》

-----

Related Artists: ZENG FANZHI 曾梵志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ShanghART Gallery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