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姚雅轩,文/杜卡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曾梵志曾经引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话来形容他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环境。
然而在外人看来,他无疑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早年凭借个人的天分、努力与机遇,他赶上了中国艺术国际化的最早一班车,也成为了这段进程中最瞩目的艺术家。镁光灯之下,人们为曾梵志贴上的“天价画家”“年度人物”等标签,但这些只是当代艺术繁荣的表象,而褪去这层表象,曾梵志的背后,是中国当代艺术30年来,从默默无闻到广为人知的历程。
采访时,曾梵志并不愿再提起自己早年奋斗的经历,在他看来那早已是往事,而艺术家是要向前看的。但几乎每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无法绕过的名字,都与曾梵志有着不浅的缘分。
1991年,27岁的曾梵志在湖北美院的毕业展览“协和医院”系列就被“中国当代艺术教父”栗宪庭纳入了“后89艺术大展”;而后在香港展出时,汉雅轩画廊主张颂仁又以15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他的《协和三联画》,为年轻的艺术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和对未来的自信;之后在中国最繁荣的上海滩,外籍画廊主劳伦斯·何浦林签下了曾梵志在中国内地的代理,以西方经验帮助曾梵志进入了艺术市场……
我们仍然可以一路细数他的诸多成就,包括被世界最大画廊高古轩签约,在卢浮宫举办个人展览。但在这背后,曾梵志为自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内在秩序,以自己平和的态度面对绘画与外界,“我仍然是一个绘画的手艺人”,曾梵志说。
作为《芭莎艺术》在2011年创刊时的封面艺术家,5年来,《芭莎艺术》也目睹并见证了与曾梵志同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迈入国际化道路的每一步。这是一个人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当
经济腾飞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激增时,中国的当代艺术也成为了西方了解中国的入口。以曾梵志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当代艺术家们,近年受到国际顶尖画廊、拍卖行、重要美术馆和收藏大鳄的青睐,透过曾梵志从中国走入西方之路,中国艺术家国际化的前景已可窥得一二。
荡漾着激情与痛苦的青春
当镁光灯下曾梵志出现在众多场合时,你恐怕无法将他与“文化课不太好、千辛万苦考上美院”等经历联系起来,那已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第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共同的青春回忆。从青年到中年,曾梵志凭借个人努力与时代机遇,走在了中国艺术家国际化的最前端。
1991年,27岁的曾梵志在湖北美院的毕业创作是“协和医院”系列。这个布满病体与压抑的作品系列,在今天看来足具里程碑意义,在当时却显得与主流审美格格不入。画中表现性的有力笔触荡漾着青春激情与痛苦,给人一种由于压抑所产生的带有血腥味的发泄感。注重内心表达的方式,为他赢得了第一批推手的关注。
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的栗宪庭也是在那个夏天,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十分欣赏,立即就把他纳入当时正在筹备的“后89艺术大展”,随后将曾梵志与53位艺术家的200余件作品,先后带到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美国巡展了9年。在中国当代艺术群体性地走向国际的萌芽阶段,初出茅庐的曾梵志凭借此展,与许多已小有名气的艺术家一起被记入了当代艺术史。
“后89艺术大展”在中国香港的展出地点有两处,一个是香港艺术中心,另一个就是画廊主张颂仁的汉雅轩。那时香港是中国内地面向世界的唯一窗口,而张颂仁则是早期中国当代艺术外销的极少数画商之一。他以1500美元买下了曾梵志的《协和医院三联画》,在1993年,这相当于工人不吃不喝好几年的工资。29岁的曾梵志再次得到了肯定,从此决定从武汉搬到北京,加入“北漂”的艺术家群。至今回想起来,曾梵志仍说:“如果没有张颂仁对于当时一批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察和推荐,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会延迟很久。”
十年间,从1万到千万
在栗宪庭、张颂仁同期或稍晚,中国内地还有一批推手们共同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其中就有北京红门画廊的布朗·华莱士(Brian Wallace)、四合苑画廊的马芝安(Meg Maggio) 等,他们为中国当代艺术走出国门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而这其中受益的就有曾梵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内地开放程度有所加大,上海的“老外”越来越多,他们是潜在买家。瑞士人劳伦斯·何浦林(Lorenz Helbling) 在波特曼丽酒店的二楼走廊上开了香格纳画廊,可谓上海当时特立独行的存在。他去哪里都骑着“二八”自行车,甚至一手扶车把,另一手提包好的画作,送去给客户。这个有强大务实能力与耐心的画廊主后来成为曾梵志紧密合作至今的画商,他让曾梵志认识了西方市场的运作体系,并建立起职业艺术家的自信。1998年,劳伦斯以1.5万美元售出曾的《面具系列No.6》,十年后这张3.6米长的大作在香港佳士得拍出7536万港元, 缔造了“从1万到千万”的神话。
国际拍卖行也功不可没。早在2004年,敏锐的苏富比在中国香港推出了首个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引爆此板块,此前,这些作品只限于画廊和博览会的私下交易。那场拍卖中,岳敏君《向日葵》拍到60万港元,张晓刚《大家庭系列-兄妹》42万港元、曾梵志《面具系列-No.1》也有38万港元。一触即发的蝴蝶效应令多位艺术家名声大噪,也让国际画廊看到他们的惊人潜力。
引爆中国当代艺术的是2006年3月的纽约苏富比“亚洲艺术专场”,成交额近1.5亿元。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钧、刘小东、徐冰、张洹等人作品的成交价纷纷被刷新。2008年佳士得拍出7536万港元天价后,纽约一流的阿奎维拉(Acquavella)画廊再也坐不住了,向曾梵志抛出橄榄枝。曾梵志成为该画廊签约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
来自中国的座上宾客
在西方人来看,当他们战后艺术的火热趋于平静时,中国和中国当代艺术却在发生激动人心的变化。在以往,中国艺术家在海外做展都是群展, 对方将之视为一个整体、一种现象来旁观。后来为了更细致地了解,他们觉得很有必要选择一位或几位艺术家。曾梵志等人就是在这时脱颖而出。
早期的“协和医院”系列与“面具”系列向人们展示出了这位敏感的艺术家善于将社会心理化为完美的自我表达,而后的“肖像”“乱笔”系列则是他将东方禅意与西方思想、技巧融合的产物。他从古典大师的画作中提取元素,却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再次精彩阐释同一主题,让他的绘画语言能够被任何国籍的观众所理解、接纳、喜爱。
2011 年,国际画廊界的“大鲨鱼”高古轩画廊(Gagosian Gallery) 签下曾梵志的海外代理权,轰动业界。这是代理了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等 122 位现当代艺术家、全球拥有 14 个分支的高古轩画廊签下的第一个中国画家,他们的合作标志着中国艺术家开始进入西方核心的艺术商业体系。而在中国内地,曾梵志仍由劳伦斯代理,这是两人之间 20 年的信任与友谊。
2013年,曾梵志不仅有两件作品冲破亿元大关(《最后的晚餐》1.8亿港元,《协和医院系列之三》1.1亿港元),还在奢侈品业大亨、藏家大鳄皮诺(FrancoisPinault)的私人美术馆展出两幅长达10米半的巨作《江山如此多娇》。皮诺不但对他的作品钟爱有加,还收藏了大量其他中国艺术家的杰作。
视曾梵志为重要宾客的还有巴黎现代美术馆馆长厄高特(Fabrice Hergot),在为曾梵志做回顾展时,他解释了曾梵志独特的气场:“为何我会停下脚步,留意他的作品?可能是因为作品强烈的气场、简明的观感, 以及色彩和笔触所开启的新的可能性。或许也是因为艺术家本身——他沉静的面容已经排除了任何强制给作品的权威:他知道作品走在艺术家自身前面。”而仅仅一年后,法国卢浮宫为曾梵志举办了个展,他成为继毕加索、严培明外,第三个在世时见到作品进入卢浮宫的艺术家。
曾梵志的确有一套完整的内在秩序,或称为智慧。正如栗宪庭所说:“他是很成熟的艺术家了,无论是画画、做人还是应对这个社会。”面对外界的喧嚣,曾每日静心,很像老夫子做日课。他每天早上手执铅笔一小时画纸上作品,不在乎是否完成,而在于修身养性,让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绘心中画。
中国艺术大时代
作品的学术价值和稳固的市场培育、天才和运气的巧妙碰撞,再加上拍卖天价和签约画廊,让曾梵志成为难以复制的典范。2009年他登上《芭莎男士》封面,成为中国第一位登上主流男性杂志的艺术家。当人们在北京国贸中心看见他作为封面的灯箱广告时,常常会念叨:“艺术家也上封面了?”
在享受巨大成功之同时,曾梵志十分注重保持“元气”,他十分擅长与自己相处,这也解释了他如何能保持作品不断有惊喜,没有灵感枯竭的时期。2014年,他以磨砺四个版本、耗时近一年的大作《从1830年至今》进入巴黎卢浮宫正厅。此殊荣对中国内地当代艺术家是第一次。2015年11 月,他的个展在纽约高古轩重磅出击。18幅油画新作、2件雕塑以及5幅首次公开的纸上作品,试图以不同角度展现他近五年的探索。
“我是个画画的手艺人,现在还没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总觉得可以做得更好。”怀揣这颗不断求新求变的赤子之心,曾梵志的精彩旅程还在路上。同时代其他优秀艺术家迷人的创作,也让诸多国际机构纷至沓来。几年间,中国艺术家不断接到国外顶级画廊的橄榄枝,佩斯画廊(Pace Gallery)签下张晓刚,卡地亚基金会为岳敏君做了大展,刘野在德国Johnen画廊做个展等等。这些20年前抱团取暖、看不清未来的艺术家,如今终以鲜明的个体姿态,绽放于不同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大时代已悄然揭幕。
Related Artists: ZENG FANZHI 曾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