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刘唯艰创作了一组以一扇紧闭的铁门为主体的绘画作品。门上斑斑的锈迹似乎是岁月唯一的证明。紧锁的大门并非要诉说什么故事,而是对单调平庸的一种警示,是对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敲响的警钟。画面捕捉到的是植根于画家视网膜的图像,是一个记忆的片段;艺术家所做的就是如实呈现。而矛盾的是,与刘唯艰的其他作品一样,虽然画面充斥着日常生活的沉闷和单调,但这种最拙朴的呈现方式却一点儿也不会让人无聊。事实上,为了应对这种单调,刘唯艰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从中找到了行动的动力。一个直面单调与乏味的男人,他的视野让西方观众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存在主义的诸多命题。
刘唯艰的画笔描绘的是工具设备、日常物件、家居/公共空间内部、都市景观、已经被破坏的或尚未被玷污的风景。基本上,这些对象在没有任何说明性和支持性语境的情况下就被移植到画布上;它们所表现的是经过记忆过滤的生活。这些作品好比一篇篇日记,记录的是一段一个人的旅程,以带有主观色彩的抒情表达展示了刘唯艰在各个不同时刻的点滴邂逅。仿佛是一段内心的故事,在温和的色调下,娓娓道来;在缺乏句法空间和间隙的线性图像构成中,营造出一种带着忧郁色彩的玄学气场。然而,我们之后又会看到,似乎是为了抵制温和色调所带来的情感暗示,梦幻的、令人心生不安的元素涌入作品,打破了作品的现实主义维度。
刘唯艰利用光线营造深度、也利用光线来完成构图结构的塑造;占主导地位的淡色调在深色调的衬托下,赋予绘画对象明确而深邃的阴影。黑色的分布始终显得节制、从容,让画面看起来显得明晰而坚实,是打造画面平衡感的关键所在。大量的淡色调与少数黑色色块的平衡与和谐共同奠定了构图的稳定性。笔触扎实,不拘一格。在他的不少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塞尚的影子:以深色平涂起笔,接下去一笔比一笔更粗、用色更淡,直到不同色调完全勾勒出物体的造型。在刘唯艰的创作中,哪怕他运用的是点状、流线、或极其严谨节制的笔触,也依然会让人联想到塞尚。
在他2005至2010年期间创作的部分绘画中,静止宁谧的场景被具有离奇色彩的元素所打破,画面仿佛进入迷离的幻境。例如,一栋似乎凭空出现的房子面前趴着两只狮子(《狮子的悲情》,2006)、纪念碑下躺着一头喉管被切开的猪(《所有的死亡有可能都是牺牲》,2006)、半空的房间里有一扇大大的窗户,窗前有一个背影和一把被老鼠围着的扶手椅(《乌鸦的羽毛》,2007)。静谧与沉稳贯穿于他的作品,即使有时艺术家采用了叙事结构,画面依然散发着一种游离的玄学气息。
刘唯艰直面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品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表达:一方面,他希望肯定自己的身份性;另一方面,又不想放弃作品中个人生活片段所蕴含的私密性。他的作品描绘的是他与画中物邂逅时的所见、所感。他赋予偶然的邂逅以具体形象,画面在对待绘画对象时并无偏袒;作品没有所谓的重点,只有置于同一平面的不同元素。不论他采取哪种手段描绘现实,人们总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对于自我的追求;而在这场追逐中,绘画成为展现寻求自我认知的内心旅程的理想途径。
以上述几大前提为出发点,刘唯艰诉诸于真实经验来诠释这场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旅程。他的长途跋涉始于钻研地图,然后根据工作室墙上挂着的一幅大地图上推荐读物做一些符号和代码的备注,接着,他便开始在畅想中规划旅程。刘唯艰的画布上出现的大部分物体都是他在这些旅程中的所遇所见。与风景画家、静物画家不同,他的创作并非写生;虽然他也常常以摄影的形式把最令他动容的东西记录下来,但在绘画的过程中,他从不直译照片。
刘唯艰作品中的旅行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而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赋予了作品高度的艺术张力,让作品本身成为了目的。对于西方观众而言,从中可以看到几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色彩;但即使从中国传统的角度出发,这种对旅程的解读也并不陌生。刘唯艰提醒着观者,烈日炎炎、干渴、夜幕微凉、担心失去、害怕前行,正是这些丰富纤细的情绪和感受充实了旅程的时时刻刻。刘唯艰在自己的画作中细腻地把握住了这些情绪和感受,每一个绘画对象的特性正体现了它的普遍性。
Related Artists: LIU WEIJIAN 刘唯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