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压压的虫子向人物涌来,它们沿着身体爬行,将刺留在了皮肤。这是刘毅的动画短片《混沌记》中最令人记忆深刻的片段。而透过这些纷乱无序的画面,透过这些层层叠叠、渐隐渐入的墨色,刘毅想要试图传递给观众的,究竟是什么呢?
心生毅艺两相融,身游水墨画图中
当人们对「水墨动画」这一概念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厂的经典之作时,刘毅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对水墨动画展开了实验和创新。
大学时,刘毅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的跨媒体艺术学院,然而在研究中国早期美术电影与实验动画的过程中,她「误入」了一个水墨世界,寻找到了心流的源头。从此以后,「水墨画」这一中国最传统的艺术形式变成了她的创作媒介,不仅如此,她还坚持着最传统的创作方式——逐帧手绘。
“ 逐帧手绘就像翻页电影,它有科技所不能替代的东西;它不断变化,也无法被复制。这是我一直迷恋的地方。”
逐帧手绘就像翻页电影——这是一种几百年前就已经存在的图像形式。当快速翻看一本带有一系列图像的小册子时,这些图像会呈现出动画效果。可以说,这大概是最古老的动画形式了。
而对于一部几分钟的动画短片来说,背后则需要数千张手稿的体量,这是大家难以想象的工作强度,但刘毅每部作品均是如此。一张张手稿将刘毅位于杭州郊区的工作室包裹,目光所及之处,除了手稿就是绘画工具。然而就是在这里,刘毅几年如一日地用逐帧手绘的方式创作了好几部水墨动画。这样的工作模式是对毅力和耐心的考验,更像是一场对人生是否能耐得住寂寞的修行。
如今,浮躁的世界滋生出了过剩的无效信息,「世界在下沉,我们在狂欢」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口号。在复杂的当下,刘毅始终能够保持内心的镇定与安宁,唯一能让她泛起波澜的就是那些提笔蘸墨,在画布上挥洒灵感的时候。对她来说,这些才是她人生当中的「高光时刻」。
中国绘画自古以来就有「墨分五色」的说法,但被眼球主导的人们有时还是会陷入「水墨即黑白」的单一解读。在刘毅眼中,水墨可以是一切色彩,它其实有着丰富的层次,这是属于水墨的颜色光谱;墨也很脆弱,它易溶于水而消失,但在刘毅的动画中,不论是大笔一挥的浓墨还是蜻蜓点水般的微妙笔触都具有一种能量,这其中的意蕴需要细细品味。
于是,在朦胧的水墨晕染中,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变为了充满前卫、实验感的动画短片。人物在宣纸上游走,色彩飞快地变化,它们在我们的眼球中闪烁,敲击着我们的心灵。
“ 水墨不是黑色的印象,它其实有着丰富的层次,有着彩色的可能性。”
在平衡风格与创新时反而会给自己设限,这是很多创作者都会遇到的瓶颈。刘毅没有让自己落入一个墨守成规的创作「怪圈」,她也对新科技敞开怀抱,并一直在思考、尝试如何将二者进行更好的连接。从最开始的水墨动画,到剧场合作的装置艺术,再到引入温感技术、AI 深度学习算法,传统的水墨正在刘毅的手中变换着各种各样的面貌,以更前卫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看到的年轻艺术家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与传承。
“ 你看不见的东西,并不是不存在的。就像空气和时间:冬天的白雾是空气的凝结,洒满落日余晖的工作室容纳着时间。”
刘毅与她的作品有一种类似的气质,如同毛笔着墨在宣纸上氤氲扩散,自然流动,但同时又极富力量,柔中带刚,也会表达出掷地有声的观点。
INTRO INTERVIEW
#刘毅
创作至今,你有没有风格或者心态上的变化?
我觉得作品是有一个空间上的延伸。过去一年做了两个剧场合作,《春、江、花、月、夜》和《渔樵耕读》。动画从平面的影像到装置再到剧场,有一种场域被打开的感觉,变得更多维更丰富了。除了装置以外,未来还会继续尝试、继续实验,探索空间和材料媒介的更多可能性。
作为你的老师,杨福东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他有艺术家的身份,同时又以一个老师的身份给我们教学,不论是他的工作方式还是国际视野都带给我们平常不曾看到的一些东西。他对待学生很苛刻,讲解时一针见血,还会让大家相互点评作品,这训练了我们如何去看待别人的作品,从而帮助我们建立一个独立思考的体系。他所教给我们的包括如何调研,如何去规划项目等等这些都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我们常用的创作模式。杨老师也经常邀请艺术界的许多人物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工作方式和对待艺术的态度。我觉得那几年的学习生活让我醍醐灌顶。
动画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编剧。你是从哪些地方获得故事呢?
就目前的几个作品来看,我还是会从身边的事情出发。之前在全世界旅行的途中看到不同的生活状态和人文景观,会获得一些新奇的感受。虽然因为疫情现在一直在国内,但是如果在周边的生活圈中深入发掘的话都能找到故事。所以还是要潜心观察自己的生活,然后从中提炼。
你的作品虽然前卫先锋、充满实验性,但同时又保有一种含蓄内敛的东方气质。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墨作为一个东方的元素,它本身就会带给人这样一种印象。我们其实对水墨并不陌生,很多人看到水墨动画这一形式都会产生一种亲切感,甚至我们的美感养成可能就是从水墨里来的。对我来说,水墨是一种创作媒介,用来承载内容表达。内容才是最主要的。这就好比是摄影,不论是用胶片相机还是用数码相机,不论哪种方式,选择了就用好它。水墨有很多种可能性,就像我现在在研究如何将 AI 深度学习算法与水墨画相结合,让计算机学习我的创作手法和绘画习惯,这其实也是一种现代化的延伸。
很多与你同龄的 90 后艺术家都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营业」,分享自己的作品与生活,你是如何看待这样一种现象的?
我觉得这是一种自然流入的状态。当有新的作品时就会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展览是一个方式,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也是一种方式,但是要有所选择,「用得好」才会有效。尤其是在全球疫情的当下,社交媒体上会有更多展讯的发布,偶尔会看到观众转发、评论的交流互动其实还挺好的。社交媒体就像是对生活的记录,但有时也会想要有一个很私人的账号,一个没什么人关注、最好只有你自己的更自由的空间。
当遇到挫折、瓶颈的时候,你怎么去处理这种焦虑情绪?
在面对焦虑和问题时,人们常说「向前看」,但是我觉得应该要往后看。因为你回头再看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这样在处理当下的事情的时候会变得轻松一些。小时候以为考试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现在想想根本没什么。
向我们推荐一位动画艺术家吧!
威廉·肯特里奇。不论是作品中探讨的问题还是他对于社会的认识都离不开一个庞大的思想结构的支撑,他的叙事方式和对于媒介的运用也是充满力量的。一看到他的作品你就会觉得:「这非常威廉·肯特里奇。」
采访末了,刘毅问我们来的时候有没有闻到院子里腊梅的香味。得到疑问后,她带我们到院子里一人折了一小支,让我们仔细嗅嗅。当我们闻到花朵的清香时,脑中立马浮现出那句「梅花香自苦寒来」。
如今,寒冬渐隐,暖春初上,不知道刘毅这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
Related Artists: LIU YI 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