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Home | Exhibitions | Artists | Research | Press | Shop | Space

丁乙:在“中心”偶遇 | artnet新闻
2022-09-20 11:09

文/Xiao Liang

吉本岗艺术中心隐于拉萨城关区热闹的集市里,这座被称为“吉崩岗拉康”,曾经作为宗教仪轨空间而设计修造的“坛城”式建筑留有19世纪下半叶创作的壁画。执一盏暗灯步入,举目四望,200年前的怒目金刚、褪去鲜绿的柳枝、于历史深处的战争中对阵的军队,还有在溪边啜饮的小鹿,他们都安静地待在各自的传奇中。

如果不是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隔着黑色的牦牛毡,从市场中传来的藏语叫卖声,翻译过来是在说:“袜子十元三双。”这座建筑本身的角色与价值令人不敢轻判,它游刃于多种生活断片之间,似乎隐藏着某种人们共同关心的东西。

2018年,醍醐艺术中心开始在政府的支持下介入对这座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资料爬梳、社区走访、直到2021年完成建筑内部博物馆级的展陈改造。“吉崩岗拉康”在19世纪建造伊始承担着堡垒的角色,本地人希望通过宗教的力量抵御英军武装入侵;随后,历史加速前进,这座建筑在热火朝天的现代建设中转换社会功能,被粮食局用作了糌粑仓库。如今,“吉本岗艺术中心”成为了它的一种更为严肃的现代可能。

“十方:丁乙在西藏”便于今年6月于修缮后的吉本岗艺术中心开幕,这场展览始于醍醐艺术中心在2021年冬季为丁乙策划的藏区之旅。艺术家从拉萨出发,先后行经白居寺、夏鲁寺、萨迦寺和贡嘎曲德寺等地,最终抵达日喀则,登上珠峰大本营。

在丁乙工作室进行的访谈中,艺术家透露这是他的第三次西藏之行;前两次西藏之行虽然时隔数年,对丁乙来说仍然记忆犹新,但他既没有登上珠峰大本营,也没有在这些旅程中间留下什么作品,丁乙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当时“能力或视野的局限”,他不想让自己对这块大地的体察“浮于表面”,而这种体察也 “不是通过高高在上的行为就可以取得”。尽管此次丁乙也在怀疑自己,但他做出了尝试。

丁乙首先选择了藏纸,他用铅笔作画,于画布上划出深重的斜线,将藏地带给他的冲击视觉化;随后,他开始在藏纸上使用当地的矿物颜料做实验,藏纸本身的肌理与匀撒上去的色粉逐渐磨合,元素在轻浅的色块中浮动;蓝橙和红绿的配色使用则参考了金刚像的绘画传统,“十字金刚杵”作为藏地特有符号也融入了丁乙三十多年来的“十示”密码之中。

伴随着旅行的深入,艺术家从物理感知转入观念的涤荡,这种冲击在他抵达珠峰时发生了关键的变化。丁乙带入的是他所称的“宇宙”视角,世界在这种视角之下发散、交流和联结。登上珠峰大本营是在临近黄昏的时刻,十月,由于缺氧而产生的悬浮状态给予丁乙从未有过的感受,视网膜里的山峰是流动的,处于不断运动的坐标系当中。

这便诞生了展览中最为重要的几幅关于珠峰的画作:无数细小的“十示”跳跃于暗夜般的画布空间,勾勒出山的轮廓,星的洁净,成为一种充满了情绪的重复。但理应是画面视觉核心的珠穆朗玛峰却被画家缩为一点,不再变成理所当然的庞大的视觉中心。丁乙似乎通过这批作品实现了自己的“去中心化”,也让此时此刻的记忆、过去的记忆,眼前的珠峰和曾经没有抵达的珠峰彼此相逢。或许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经验和技巧可以使记忆的叠合与重述更为流利,直至最后的极度概括也不会有任何本质上的丧失。

这和吉本岗的建筑改造遥相呼应,领导改造项目的建筑师水雁飞在接受《卷宗》采访时形容“中心”并非描述一种地理位置,而是一种愿望——“中有定名而无定位”:“因此,谈及‘中心’,位置本身的意义被消解,而与觉悟者建立的联系被强化。成为中心,也同时意味着在这个延绵之中——所谓须弥纳芥子,亦芥子纳须弥。你总是在可见与不可见的交错中,去寻找自身与宇宙的关联。”

“十方:丁乙在西藏”位于喜德林空间的另一处展区则呈现了艺术家自1985年开启“十示”系列前的探索作品《破祭》至如今创作阶段在内的共27幅回顾性作品,为在吉本岗艺术中心展出的全新的“西藏系列”提供了背景补充。

丁乙在第一次赴藏旅行时经常搭车,百无聊懒中开始在脑海里判断前方的路况:“感觉前面还有路,可是司机已经转弯了。”——丁乙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经历了他自己总结的“平视”“俯视”“仰视”三个阶段,也是在大家都觉得前面还有路的时候选择了转弯;“俯视”阶段的创作充满了城市高楼巨厦的幻影和股票市场的红绿指数,其中还有作品画在瓦楞包装纸上——90年代,丁乙前往意大利做个展,当时想画画的他买不起国外的纸,便在有次散步后捡了路边的瓦楞包装纸回去创作,这也成为他后来持续使用的材料之一。城市风景值得画家用一辈子来探索,但丁乙在适当的时候选择转入下一个阶段:“所有的艺术系统都是慢慢生长出来的。”

如丁乙所言,一位艺术家的系统需要时间来慢慢生长,而一个社群系统也需要如此。喜德林里,丁乙画作中由“十示”汇聚而成的车河在画布上川流不息,但此地的酥油灯熄灭已久。喜德林不是拉萨传统的“四大林”,当地人称其为“喜德扎仓”或是“喜德贡巴”,直译便是“喜德寺”,曾经僧侣众多。但很长时间以来,喜德林是拉萨的一片废墟,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有居民逐渐搬迁至此,在建筑的周围形成居民大院,喜德林才重新恢复了据喧嘈杂。

如今,喜德林依然矗立于鸡毛蒜皮的居民生活中间,而建筑的原貌也被恢复了。腾挪一新的空间中,丁乙的画作接受着从天窗射入的阳光的沐浴。这里的居民在大院里散步的时候步入展厅,会偶遇这些“十示”的陌生画作,他们从中辨认着自己所熟悉的色彩、符号和记忆,无论它们来自上海,还是来自窗外的高原。

“艺术在不同的时空里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面,有一种相通之处,这种相通,也许是艺术的偶然性,偶遇,也许都在揭示艺术恒古的一种本质的东西,核心的东西。”丁乙在藏地旅行纪录片的结尾说道,随后他消失在镜头里,画面转暗,“十示”的符号从屏幕的四面八方涌来,闪烁交错,在各自的身后划下明亮的印记,我们无法揣测它们的下次偶遇是在什么时刻。

-----

Related Artists: DING YI 丁乙

Related Exhibitions:

Multi-Verse: Ding Yi in Tibet 06.25, 2022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ShanghART Gallery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