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Home | Exhibitions | Artists | Research | Press | Shop | Space

Who Is He? Geng Jianyi | 一页南山
2022-11-11 13:52

张培力:"对于很多人来说,老耿(很多人都习惯这么叫他)是朋友,是老师、艺术家、策展人、组织者。但是了解或者理解他的人应该都会觉得,他首先是一个智者,是一个将生活和艺术的问题看得很明白的人。"




V



耿建翌



1962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98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后定居杭州直至2017年,先后工作于杭州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


图片
第二状态(三) 布面油画


耿建翌的职业生涯始于中国“'85新潮”——一个标志着艺术与艺术表达反思与创新的时代,以耿建翌的挚友——张培力为核心的杭州艺术家们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都渴望找到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反映其周遭的巨变,及其所闻所见的日常生活。耿建翌的艺术一以贯之地保持着观察和提问——正如我们在《他是谁?》等作品中看到的那样。这些简单的问题,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是耿建翌用来帮助我们看到我们周围的生活,那些日常司空见惯而被熟视无睹的事。他的作品,给了我们一个崭新的视角,关于我们如何参与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做事。这在《做到正确的自己》(2005)和《抵消》(2007)中最为明显;也延伸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消费之物,例如其作品《没用了》(2004)所强调的。该系列作品始于其1995年的项目《不是现实的选择》,他关注的是艺术家们创作中废弃材料时的选择,正如我们普通人平时在挑选家装地板时面临的一样。

图片

做到正确的自己 录像装置

4频为一组、共5组、彩色、有声4分57秒


图片
抵消 录像装置

3频为一组、共6组、彩色、无声 10分25秒


图片
没用了
各类被使用过的物品、标签、334 件 2012 恢复2004 年所作

图片
不是现实的选择  照片、废弃物、同意书、草图、基座  尺寸可变


21世纪初,耿建翌参与组织了许多展览,但他从未自称为策展人。他的主要兴趣是把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探索一些特定的问题、想法或某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这种做法也可以追溯到1986年他所参与的杭州“池社”、1994—1995年“以……作为理由”系列活动,以及后来邀请学生和艺术家们一起参展的“没事了”和“出事了”等。这些项目的关键点在于耿建翌如何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其他所有参与者平等相处。



2008年,耿建翌创建了“阿嚏阿嚏”工作组,2010年成立了想象力学实验室,更为广泛地开展了“月食”“课堂”等实验艺术项目。与此同时,耿建翌与他的合作者们一起扩展了他对艺术和社会的探索,继续以基础材料进行实验工作。这种实践的深度在2015年的一系列作品中体现出来,他称其为“无题”;而从其于2016年在日本开启的系列纸质作品中亦能窥见一个全新思路的端倪。



耿建翌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极富语言表现力。他所述并非关于艺术理论,而是作为其艺术表现观念的个人表达。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所发表的文章显示了他对自我实践相关主题的清晰思考。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也因一些个人需求而继续写作,他曾在MSN空间中连续发表的系列短篇故事,其语言与叙述极其文学却通俗简洁。它们诠释了耿建翌对世界的观察和他在艺术中探索的问题。(其中一些故事后来再次出现在2015年“小桥东面”的展览/图书项目中。)


图片
“ 小桥东面 ” 展览作品

耿建翌在后期将大量精力投入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中。源于“艺术可以学,不可以教”的理念,其教学方法独特,一如其艺术风格。这一理念亦引导着他帮助学生去感悟自己的想法,并找到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杰出的先锋艺术家,耿建翌获得了2012年中国当代艺术奖的CCAA杰出成就奖。2016年获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奖“年度艺术家”表彰。2018年被中国美术学院追授“哲匠奖”。


集结耿建翌大量艺术作品

全新发掘以往不为人知的艺术创作


V

《耿建翌GENG JIANYI》

图片

高世名 皮力 刘畑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收录了⽪⼒、张培力、郑胜天、凯伦·史密斯、陈圆等策展⼈及学者为耿建翌所著的学术评论⽂章,耿建翌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学⽣、艺术家蒋⽵韵和郭熙对于耿建翌的教学等开创性实践所著的⽂章,以及耿建翌的年表。这些研究、评述、采访,从多个⻆度共同探讨了这位对⾃身创作⻓期缄默的艺术家的敏锐感知与问题意识,借由这位当代艺术家的个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乃⾄中国社会之变迁,也获得了⼀个独特的观看视⻆。


目  录


图片





内  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关于《耿建翌》 」



文/张培力



对于很多人来说,老耿(很多人都习惯这么叫他)是朋友, 是老师、艺术家、策展人、组织者。但是了解或者理解他的人应该都会觉得,他首先是一个智者,是一个将生活和艺术的问题看得很明白的人。今天,当我们编辑完成这本画册,我很高兴我们终于有机会可以和更多的人分享老耿的智慧和才华,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萌发编辑出版耿建翌艺术全集的想法始于五年前,出版这本画册的初衷是想通过整理梳理编辑耿建翌留下来的各个时期各种媒介的作品,以及文本、手稿、图片、草图,将他一生在艺术创作、艺术教育、艺术活动方面的工作完整准确地归纳、总结和呈现。我们期待通过我们的工作能让更多不认识他的人认识他、了解他,让认识他的人更深地了解他、理解他。



耿建翌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艺术家,他对很多与他同辈或晚辈的朋友、艺术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是通过他的艺术作品形成的,另一方面是通过日常的交往、交谈和共事形成的。熟悉他的朋友知道,耿建翌是个很随和的人,但他又很“挑”人,在生人面前他的话很“节省”, 当遇到谈得来的人或碰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时也会口若悬河滔滔不 绝。他留下来的文字并不多,更没有长篇大论,他也从来没有认真编辑出版过关于他自己的艺术的完整文献。他一直对自我“包装”及被“包装”持一种警惕的态度,不知道这是因为如他自己所说的“懒”还是有意无意的低调。他似乎只关注和热衷于“干活”,而对“活”后面的“说事儿”则不甚上心。因为这样的态度,使得长期以来真正了解并理解他的工作的人十分有限。



完整地整理出他的所有资料并系统地梳理归纳是编辑出版这本画册工作中最首要、也是最艰难的部分。因为尽管他工作习惯很严谨、很有条理,他对日常资料的管理也很细心,但要从他历经三十年积累的资料中尽可能不遗漏任何有价值的部分,的确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很细心的劳作。



随着整理资料工作的深入,我们对他的工作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多,也对他这个人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多。很多作品是未曾公开展览和发表出版过的,即便对于几十年的朋友来说也是新发现,超出了原有的认知。通过这些作品,我们感受到耿建翌对人、系统、语言和符号、观看和表达的问题的深切关注,我们钦佩他在艺术、人、社会、媒介诸问题上的开放态度,我们折服在他作品中所透露出的热情、能量、睿智和魄力。可以说,编辑画册的过程是我们与耿建翌再次深入对话的过程,是我们重新认识他的过程。



我们将耿建翌的艺术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有物理性介质呈现的可直接观看的作品,包括平面绘画、照片、文字、书、综合材料、影像、装置等;二是艺术家通过设定规则让他人完成的作品,如艺术家本人所说艺术家和参与者在作品中的作用是各50%,比如《婚姻法》《合理的关系》等;三是艺术家组织策划的艺术活动和展览,以及他所从事的艺术教育的工作,这部分工作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可视的“作品”,但是它与上述两个部分在观念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更倾向于把它看成是耿建翌另一种形态的艺术创作,在这样的“作品”中,艺术家试图通过一些事或制造一些事来接近他的目标,艺术家的作用在其中至少也占了50%,如“月食”。实际上,这三个部分构成了完整的耿建翌,它们是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耿建翌的艺术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这个系统伴随着很多令人着迷的概念和思想,与我们与每个生命都息息相关的话语,与历史和现实相关的诘问,也伴随着一些令人困惑的谜。老耿的艺术态度和践行在当下的语境中是极其难得的,是有深远意义的。



在整个编辑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追求客观性,强调史料性,尽可能少地将我们的个人情绪和主观判断带入其中。我们认为,任何武断和过分的定义、结论,都是对于阅读和解读的干扰,也是耿建翌不愿意接受的。对于漂浮其中的谜,我们希望交由读者和学者来判断和解说。



经过整个编辑团队一年多的艰辛工作这本画册终于要付梓出版了,希望它能对解读研究耿建翌的艺术系统有一点参考价值,如是,我们将感到无比的欣慰。



2022年8月19日于清迈


耿建翌——艺术语言根目录上的沉思者



——策展人 凯伦·史密斯



2022年11月10日至2023年2月12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举办展览“他是谁?”,这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耿建翌的个人回顾展。展览由凯伦·史密斯与杨振中策展。



1985年,刚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油画系毕业的耿建翌开始于当代艺术圈崭露头角,其毕业创作《灯光下的两个人》有力地质疑了当时以叙事为创作主旨或首要目的的艺术观,此后他成为“85新空间”和“池社”的核心成员之一。在接下来的30余年间,耿建翌通过一系列具有实验性质的项目延续着他对于艺术界限及意义的探索,并对各类现有的艺术形式进行毫不妥协的挑战。他往往将简单的日常行为直接挪用为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促使观众主动思考艺术的多重意味。耿建翌长期关注艺术语言根目录上的基本问题:怎么观看?怎么证明?怎么规范?怎么阅读?怎么显像?怎么回收?基于这些问题,他擅于在创作中运用不同的媒介和手法,并重新构想绘画、摄影、录像、装置、行为、印制品、现成品等观念实践的种种可能。



图片
耿建翌,《理发3号——1985年夏季的又一个光头》,1985年,布面油画,178×149cm。私人收藏。

展览标题“他是谁?”来自耿建翌创作于1994年的同名观念作品。源出艺术家听说自己外出时曾有陌生人到家拜访,就下意识地问道:“他是谁?”为了弄清这个“他”的身份,耿建翌向邻居询问了此人的体貌特征细节,并以邻居们提供的书面描述和画像为内容创作了这件作品。而策展人也希望就“耿建翌是谁?”这一问题开启展览,观众能从耿建翌独树一帜的艺术实践中找到答案。

本次展览旨在考察耿建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16年之职业生涯的广度与深度,囊括了其最具有意义的代表作。除了其早期的绘画,“他是谁?”也将展出耿建翌的一些鲜为人所知的重要作品,如《关于作品<你看着办>中的一百盘蚊香》(1991)、《无论从哪一面基本都能看》(1995)、《不是现实的选择》(1995)、《地面:25个地址的25幅照片》(1997),以及大量纸本文献。展览中部分作品为首次面向公众展示,如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大堂呈现的特别项目《自来水厂》(1987/2022);以及艺术家在2016年赴日本,以纸浆为材料创作的从未公开的作品实验。


图片
耿建翌,《打扫一间与己无关的房间》 ,1988年,行为、黑白照片。私人收藏。


图片
耿建翌,《读物》,1990年,纸本印刷品,共15本,每本18×20×2cm。私人收藏。


图片
耿建翌,《挂历》,1991年,丝网印刷,共14页,每页50×50cm。私人收藏。


图片
耿建翌,《头皮》,1991年,行为,黑白摄影。私人收藏。


图片
耿建翌,《穿衣的一个七拍》,1991年,复印图片拼贴、木板,86×122cm。图片来源:管艺当代文献馆。


图片

耿建翌,《之所以为经典》,书,水彩,12本,每本200页。


图片

耿建翌,《研究 2016-2017(八)》,纸浆、楮皮,麻绳。


《自来水厂》是一个具有迷宫般结构的大型装置,一旦观众步入其中即成为观看与被观看的参与者。这件作品可以被看作耿建翌消除观者与作品之间距离的首度尝试。在耿建翌的自述中,每个人在面对这件作品时,都既是观众,又是作品的一部分,而作为观众/体验者的主体身份,已然消除了与作品间至少50%的距离。尽管《自来水厂》在艺术家生前并未以实体形式呈现,这一理念对于耿建翌的艺术思考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创作实践之外,耿建翌同时将大量精力投入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展览项目策划的工作中。他的教育理念与艺术思考一样不同寻常。秉持着“艺术可以学,不可以教”的信条,耿建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掘艺术之于不同个体的不同意义。本次展览得到很多耿建翌的老师,朋友和学生的鼎力协助。“他是谁?”邀请他们参与展览中一个特殊的表格项目,既是对艺术家常用的这一创作形式加以致敬,也希望能够多面地还原耿建翌。


图片
耿建翌在黄山会议现场进行《表格与证书》 第二部分行为,1988年。


图片
耿建翌,《合理的关系》,1994年,10张照片、8件30页合同、发票等文件。


图片
耿建翌,《工作笔记》,1995年,1套11本笔记本。图片来源:管艺当代文献馆。


图片
耿建翌,《肯定是他》,1998年。黑白照片,证件。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图片

-----

Related Artists: GENG JIANYI 耿建翌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ShanghART Gallery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