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震在香格纳上海正在进行的最新个展“走神”,展出了他最新创作的266幅“激情”系列绘画。
这个项目自2022年启动,已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以及国内开启,并预计在2025年前送出10万幅“激情”系列绘画,旨在向更多的人群发射艺术的信号,共享艺术的未来。
此系列延续了徐震®对新技术、知识信息过剩和人的智性进化这一系列命题的关注,以及对创作媒介多元性的不断探索,秉持着在后全球时代语境中对视觉创造的高度敏锐和全新拓展。
展览“走神”是为“信号”项目全新创作的作品现场,观众可以进入一个挂满绘画的殿堂,感受艺术家像一个重度手机使用者那样去重度使用画笔,并在一幅幅作品中找到新的可能和方向。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青年艺评家于奇赫的评论报道。
2022年11月8日,徐震®个展“走神”先于两大艺博会在香格纳上海拉开帷幕。进入西岸香格纳的白色空间,观众可以看到悬挂大尺寸绘画作品的几面白墙,阵列着许许多多的小尺幅绘画作品。这种布置的形式感不禁让我想起不断变化的健康码,在当下意味着可以通行无阻。
图片
图片
▲徐震®个展“走神”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展览中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模仿社交媒体上的聊天对话框,也就是你一句、我一句的虚拟交流模式。而小尺幅绘画作品与手机屏幕尺寸相仿,让聊天截屏的形式显得更为突出。由此,笔触化作艺术家转化这一大数据时代症候的工具,正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策展人鲁明军所说:“在徐震®的新作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纯粹的形式,同样领悟到了没有穷尽的历史性,这种历史性,蕴含在画面笔触和雕塑局部的每一处褶皱,和时间的每一个瞬间之中。”
图片
▲“信号”项目艺术雅加达现场(仅展示一件作品,每小时轮换)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图片
▲“信号”项目新加坡站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这些绘画是艺术家本人发起的全球项目“信号”的一部分,他将持续向全球的观众赠送他创作的这些“激情”系列绘画,每个收到绘画的观众也将应邀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进行展示。继8月在艺术雅加达博览会开启徐震®国际当代艺术项目“信号”的全球首站后,香格纳画廊于香格纳新加坡十周年展览“入口”之际推出“信号”项目新加坡站。这样,一个永不落幕、持续不断的徐震® 绘画展览,将持续向世界注入艺术的激情。
图片
▲UCCA集团艺术总监兼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朋友圈截图 图片来源:于奇赫,已得到发布者本人授权
图片
▲用户LinLin – flowervibes的消息发布 图片来源:小红书
“我选择画社交媒体界面,是因为这个界面是全球最多人在使用和熟悉的界面,我们今天的大部分情绪和感受几乎都来自于这里。这个系列绘画就是直接使用了这种界面的视觉风格。这种风格同时也是这系列绘画的画面逻辑。它永远左边是灰色(对方),右边是绿色(自己)。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只要去想象和调用来自社交媒体对话让我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发泄和倾注在绿色和灰色中。”徐震说道。
走神作为创造新事物的路径
此次展览的题目,在一般人看来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词语。对于家长来说,孩子上课走神是他们最担心的事情,甚至有的家长会说:“就你走神,怎么别人都不走神呢?”而艺术家徐震却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无时无刻都在手机平台上走神。将一切都看成不是永久的。因而也就到处都看到了道路,就总是站在了行动的十字路口,不知哪一刻就带来了新的什么。”
图片
▲激情(21.10kg),布上油画,250(H)x190cm,2022,徐震®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走神几乎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应,但是这种状态几乎都被某种话语所诟病,因为这是一种不受管理的现象。而基础教育之外的“不允走神”,也反映出一些身体及其情动性被生产消费、政治话语实践过度剥削,从而实现其被期待的价值。
图片
▲徐震工作室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正如艺术家所言,生活在信息接近过量的时代,没有人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精力集中。社交媒体就是海量信息的中转站,视频、音频、图文……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向使用者涌来。所以,此次展览看似是一个“挂满绘画的殿堂”,实则是一个包含着情绪的巨大信息场。所以,走神是一种暂时的解脱,是一种在信息过量世界中的生存策略,避免被信息洪流所淹没。
图片
▲激情(10.75kg),布上油画,200(H)x140cm,2022,徐震®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走神也就是精力不集中,而实际上,成年人精力集中的时间也不过是45分钟左右,儿童和青少年的时间更短。当很多人都在思考如何避免走神的时候,艺术家却发现走神是一种创造的方式,正如加拿大作家克里斯·贝利在其著作《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中所说的那样,走神是一种发散模式(Scatter focus),是将注意力导向人们的大脑内部,是最有创造力的模式。
图片
▲艺术家陆平原朋友圈截图 图片来源:于奇赫,已得到发布者本人授权
走神或许是艺术家徐震的创作方法,他可能看着某件事却想到了另一件事,然后就有了新的想法。2018 年以 200 万港币的价格被拍出的《徐震超市》,是亚洲地区首次尝试拍卖艺术概念,“天价点子艺术家”的名号也成为了徐震的一个绰号。
图片
▲徐震超市, 上海愚园路, 2016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图片致谢徐震®
因此,走神也可能也是艺术家“激情”系列绘画的创作方法之一。我们可以从艺术家陆平原收到的作品上看到,一条绿色的颜料笔走龙蛇般地被画了出来,游移在几团灰色的颜料间。而社交媒体的聊天对话框不可能出现这个样子,你要问艺术家为什么这么画,我只能说他在画的时候走神了。
激情作为艺术创作的方法论
不论大小,这些绘画作品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激情,这个系列也是艺术家徐震第一次进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创作的主题。徐震说:“去画它,就是在向这个数据化的现实不讲道理地乱来。与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丝网版画和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的国旗一样,都是各自时代乱来的标志性动作。观众觉得这幅‘激情’画的酷,或者是那幅‘激情’没感觉,这就像社交媒体中你被激怒,逗乐或者感觉无聊,与软件自身无关。同理,这一幅幅激情绘画不再有画的好坏之分,只是不同感受的存在。”
图片
▲徐震®创作手稿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激情”是一个怎样的词,究竟好还是不好,很难说。激情的英文“passion”是从拉丁语“passio”变化而来,其原始的意思是“行动来承受、忍受、受苦”。所以,“激情”展现的是一种灵魂的被动现象,即一切受苦的现象。自由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曾说:“激情好比一次中风”(《欲求、情欲和激情》),理性主义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曾说“从本性来说,激情都是好的”(《论灵魂的激情》),浪漫主义者黑格尔(G. W. F. Hegel)曾说:“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图片
▲激情(7.80kg),布上油画,200(H)x130cm,2022,徐震®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艺术家徐震“激情”系列在2021年末面世,这个系列的作品先是以大尺幅布上油画呈现,还是带有一种对于周遭与时代的叙述,感觉艺术家还是试图与社会现象抱着一个思考的距离。而艺术家徐震®全球项目“信号”也就是在2022年8月底才开始的,这些小尺幅的作品应该与艺术家在疫情期间的封闭体验有关,使用的颜料更为厚重、笔法犀利、主观性更为强烈。
图片
▲激情(信号 31095501408),布上油画,20(H)x10cm,2022,徐震®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因此,这些小尺幅的作品在我看来与关系美学或参与式艺术不同,带有一种激进主义的意味。也就是说艺术家在试图激发一种新的艺术参与模式的情感力量,也就是将其赠送给观众,观众再将其拍照发送到社交媒体上。徐震的这次艺术实践可以说是一种具有跨媒体的意义,超越了艺术话语的狭隘领域。徐震要将他的“激情”无偿地分享给观众,也表现出艺术全心全意地进入社会和政治实践产生的那种决绝的姿态。
图片
▲激情(12.25kg),布上油画,200(H)x140cm,2022,徐震®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如果回到“激情”在拉丁语中最为初始的含义,其在身体上的表达就像灵魂在受苦。但是,徐震将“激情”转移到了画布上,这实际上是身体的一种感觉。所以充满激情的绘画,召唤出了一种非个人体验的灵魂。
图片
▲徐震在创作中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激情’绘画辨识度那么的强,这在今天的艺术世界里是非常难得的。‘激情’绘画是针对看画都要讲效率的今天而存在的,也是我发起‘信号’项目、赠送十几万张激情绘画的底气。不管你将它挂在哪里,都能一眼被他人认出来并记住。它有着今天网红时代的特征:明确、上头、单调。”徐震说道。
艺术史上最大原作流通事件
“信号”项目能够令人瞩目的原因,是艺术家向全球观众免费赠送“激情”系列绘画,也就是展览中展出的小尺幅作品。这些作品会被放置在一个黑色的纸盒中送出,封面是一个内容为“XU ZHEN”的绿色对话框,还包含一张介绍项目信息的卡片。观众打开盒子后会发现作品被很好地放在半透明纸与泡沫塑料中间,作品背后有艺术家的签名与一个带有数字的条形编码。
图片
▲醍醐联合创始人盛立宇博士朋友圈截图 图片来源:于奇赫,已得到发布者本人授权
作品表面使用了比微信绿色更为明亮的颜料,散发出如本雅明所说的那种神奇的“灵光”效应,而作品也真的变成了可以隔空传递的信息。与徐震赠送原作的行为恰恰相反,在2022年10月11日的Instagram直播中,英国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身着银色防火工作服,戴着厚厚的手套进入自己位于伦敦的纽波特街画廊(Newport Street Gallery),将其创作的1000张斑点画以约每分钟一张的速度放入正熊熊燃烧的火炉。2021年,与这些被烧掉的画作相似的作品,曾以每幅2000美元的价格被出售。
图片
▲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于 10 月 11 日星期二开始在伦敦的纽波特街画廊(Newport Street Gallery)烧毁他自己的数千件艺术品,©️Jeff Spicer/Getty
面对达明安·赫斯特的行为,艺术家徐震表示:“赫斯特的销毁和我的赠送,都是对于艺术价值的不同角度的表现。赫斯特强调艺术品的稀缺性,而我的‘信号’项目则是表现了今天艺术分享的新的方式。面对永无止境的NFT与AI绘画,我就不觉得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张‘激情’绘画数量是个问题了。因为这些绘画是要去分享的,我是画给新世界的绘画,‘激情’绘画从画面逻辑,作品意义,欣赏方式等各方面都是给新人类准备的艺术。”
图片
▲英国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于 2022 年 10 月 11 日起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最新 NFT 展览“Currency(货币)”现场焚烧作品,©️REUTERS/Hannah McKay
香格纳项目统筹薛雨竹对于艺术家的赠送作品的行为表示:“与当代艺术收藏惯常的精英氛围不同,圈内与圈外的界限被抹去,赠送的对象不再局限于藏家、艺术家、策展人、媒体等角色,而是扩大到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群中,逐渐脱离‘少数人的狂欢’。因此观众成为这个项目中的重要一环——不论是收到作品的参与者,或是在社交媒体无意刷到的旁观者,艺术家的介入行为刺激每位观众生产看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反应,这也是‘信号’项目的另一魅力所在。”
智性进化是变得越来越懒惰
这是一个信息生产过剩、知识存储超载,而精神逐渐萎靡、灵魂濒临干涸的年代。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信息在飞速增长,并且这种增长呈现出一种加速度的趋势。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推测人类知识在19世纪大约每隔50年便增加一倍,我觉得在21每隔1年增加一倍也不为过。想以常规的记忆方式来记忆所有的知识、信息是不可能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我当研究生时搞超音速空气动力学,我敢说全世界有关论文我都看过,因为一共也没多少,而现在我搬都搬不动,别说看了。”
图片
▲小尺幅“激情”绘画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图片致谢“信号”项目参与者
同济大学教授陆兴华对于徐震的“激情”系列绘画表示:“我们所处社会已被技术图像彻底瓦解了,现实已无法被清点和解释,被打散为一堆粒子:光子、量子和电磁粒子。它不可触摸、不可设想、不可理解,只是一团可被计算的物质。就连我们的意识、思想、欲望和价值,也瓦解成粒子和信息比特、一堆可被计算的物质。我们是在一堆装置和机器之间跳大神,在城市平台和平台城市上瞎摸,乱试,企图用手里的键盘,来给这一水泥荒原、给这洗衣机滚筒内般翻腾着的粒子宇宙内的混沌,带去一点点意义……那些微信画,表达的就是我们当前对于图像、绘画和视觉的彻底的懵懂!”
图片
▲用户“吴威wester”发布的消息 图片来源:微博
面对如此混乱、复杂的知识、信息,人们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加以辨识、取舍,这才是智慧。而面对如何看待“人的智性进化”这一问题,徐震直接回答道:“越来越懒”。
图片
▲大尺幅“激情”绘画局部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我只在网络上购物,从来不去实体店。买车都是APP上下单,所以选了特斯拉。车一上高架我就让它自动驾驶,这样我就可以打开手机回微信。我工作的时候需要几台设备同时打开一起操作,上网浏览就是艺术创作的开始,同时要回十几个工作群微信、写email、回答采访、同步做方案的软件、在小红书上查被推送的减脂食物、在微博上看被推送的国内新闻、看几个国外媒体的订阅。我进餐的时候,也必须看片子同时刷朋友圈、抖音。”
图片
▲激情(信号 78694050946),布上油画,20(H)x10cm,2022,徐震®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我和朋友聊天必须刷手机,并不是不尊重对方而是大脑感到节奏太慢,大脑过劳饿。我出行要打开两个导航软件以‘确认’哪个更聪明,睡前iwatch要充满电,因为醒来的时候是靠看手表上的数据才放心的起床还是继续睡。手机上一大堆每月付的各种APP续费提醒,QQ音乐和网易云的自动推送已经单调到我只想听白噪音……我觉得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创造出‘激情’绘画。这个系列绘画所有的画面都是我们每天不断在使用的手机社交媒体界面。” 徐震接着说道。
图片
图片
▲徐震®个展“走神”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徐震的“激情”绘画与其所延展出的“信号”项目是对激情和信息的处理,看到一种从有机身体对于无极生命的探索。艺术聚焦于信息这种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是如何作用于日常生活并指向了生命政治控制的多个领域。因此,“信号”项目既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时代创伤有关,又与后资本主义时代的消费、情动经济相关,引发观众对于未来科学技术影响下的身体的关注。
本文标题受醍醐联合创始人盛立宇博士启发,特此感谢
Related Artists: XU ZHEN® 徐震®
Related Exhib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