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Home | Exhibitions | Artists | Research | Press | Shop | Space

张恩利:为时代留下一点痕迹 | 时尚芭莎艺术
2023-02-06 17:07

文/刘家嘉

张恩利的作品中始终氤氲着独特的精神性,并随着他的整个艺术创作生涯而持续深化和凸显。五十余年冉冉而过,他将对于人们生活痕迹的关怀和怅望,上升到了对整个当代生活与精神的观照。这样敏锐而精髓的艺术探索之下,还缓慢生长着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恳切情意。


「 记忆都在画面上 」

1997年,艺术家张恩利成为香格纳画廊的签约艺术家;2006年成为第一位签约国际顶级画廊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的中国艺术家。近年来,张恩利个展不断,并一跃成为了中国最杰出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众所周知,艺术家总是过分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痛点并诚实记录。哪种诚实呢?“这里是一张床,床旁边是一盏立灯,地上有一个小茶几。”张恩利固执地为《时尚芭莎》记者描述着,好像这些东西很重要似的。从最开始的水桶、水槽到天空系列,以及后来的绳索,他描绘的东西越来越寻常而隐蔽,却叫人深切地体察到了某种难以割舍的亲密情感。

那种对于日常生活场景的着迷是张恩利对当代人们生存状态与体验的诚实表现,也是他独一无二的语言系统。画作上贴近每个人生活的寻常之物构成了新的空间,带领观众慢慢没入回忆。也因此,他的“物”不是分散孤立的,而是牵连交缠的,在勾搭、穿越间供给人们喘息与感受的余地。

张恩利的画面既不物质,也不显得空虚,而是弥漫着某种精神特质。他的每一笔都仿佛是逼近事物本质的试探。尤为精彩的是他的线条,既透着中国书写的力道与粗犷,又留着缥缈而质拙的蕴色;而更值得审视的应该是他千钧之力背后内心的丰盈。

在对人与社会的关照之中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维度,但张恩利留下的其实是鲜有人在意的斑斑痕迹。它们带着某种令人着迷的独特风格,让人目不转睛。超越当代物质生活的体悟是艰深的,再将其投注于画布之上,更是行刑一般的精神折磨。摩挲画面,便可感知那种深入骨髓的关切与莫名的态度。


「 参与就是交流 」

张恩利第一次尝试空间绘画是2007年,那时候已经与国际顶级画廊豪瑟沃斯签约,并结束了一个个展。就好像是被安排好了似的,一个诱人尝试的时机就这样出现了。

张恩利将自己搬家后留下的痕迹复制到了展览场地,由此开启了十余年的空间绘画探索。而这也标志着张恩利走出了绘画二维平面的视觉体制,开始进入到了真实的三维空间当中创作。以墙、纸箱乃至地板为画布,他将记忆与现实混杂交融,每个角落都形成了独特的绘画关系,进而创造出了一个个引人深入的新世界。

空间的千变万化是最吸引张恩利的一点。从意大利美术馆里的天顶浮雕,到印度墙上乱搭的电线,他处理过的繁多墙面与空间渐次生发着意义,并不断生长出了可以与画家本人互相触发的关系。庸常之景当中的不稳定与微小粗粝再造了观众心中的习以为常。

谈起从架上到空间这样略显突兀的转变,张恩利却显得有些自然。对他来说,比起转变,保持不变更难。“绘画一直是出发点,空间绘画也是绘画,而非装置或建筑。”张恩利说,他想做的不过是回到原始人最初在墙上涂涂画画的方式,那不是在讲故事或是简单地涂画,而是反复窥探之间的有无存在以及背后依稀丰盈的个人体悟。

这样粗朴的方式实则是在邀请观众一起回到绘画的本质,观众自然的参与感是张恩利所珍视的。只要踏入他的场地,整个空间酝酿已久的氛围便会将观众温柔地包围。没有预设的问题与答案,只是观看和体验。“我不想界定地去告诉观众什么答案,参与本身就是交流。”


「 空间的记忆与痕迹 」

张恩利将空间比作容器,人也是容器。这样的认知最开始来源于其童年时期对于物质贫乏的认知。那时的他经常抱着能翻出好东西的念头在家中四处翻盒子,长大以后便知“确实是什么都没有”。年少翻涌成记忆,张恩利将其中的千般难忘永远安放在了自己的绘画当中。2000年之前的绘画作品中,他画的盒子便是空的。

艺术家总是善于捕捉这种积尘已久的时代落寞,张恩利将这些世纪前的记忆延续到了他的空间当中。“不同形状、气质的空间既是一个人的身体,可以呼吸和自由展现;也是不同时代的艺术躯壳,东西装进去、拿出来,留下互相遮掩的符号。”毋庸置疑,这样的痕迹是艺术家个人的,也是时代的。

能留下的痕迹,都有价值。我们谈论的现在,或说未来会提起的过去,曾经好似一模一样,后来都因为时间泛起的皱褶而变得不同。这是考验艺术家判断力和感受力的时刻。“中国变化的脚步非常清晰,十年一代地过去,身处其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每个时代的特性及留下的映像。”张恩利将他们真实地铺洒在空间当中,新鲜和刺激在微小的差别中佐证着曾经的日常。

多年来,张恩利画的几乎所有空间都围绕着记忆和痕迹。人们无意间留下的痕迹成了他视若珍宝的艺术主题。主体随着时间流动有万般变化,而痕迹却仿佛逃离时间的诅咒永远留存下来,进而带上了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最终成为符号,反过来界定着存在。

即使空间绘画没有画人,张恩利却非常肯定自己一直还是在描写人。观看这个空间就能感受到有人存在过,是人改变了物品的形态;艺术家作为旁观者去观察,由此形成了一种印证关系。

“越来越感性。”张恩利坦言。空间绘画必须要贴合当地的地域以及展览的空间。为此,他几乎每次都要提前把将要进行展览的空间细致观察,得到对整个空间的第一感觉,并将此不断加深、完善。他坚信正是这样的感性,才可以将连艺术家本人都察觉不到的内心感受完完全全地剖析到画面上。

谈到展览结束以后,全部的绘画都会被擦除,张恩利认为“是应该的”。“有些东西幸运地存在了20年,最后消失了,其实什么都没留下;而一个展览能让绘画留下一两个月,甚至可以长存在一些看过的人心中,那一两个月的时间其实比20年更有价值。”这是他对于艺术价值的时间考量。


「 亲身体验的价值 」

画了几十年画,在张恩利看来,只有艺术家亲身去体验才有价值。所有艺术项目几乎都是他自己完成,那种体力用尽的感觉被他当作一种劳作的体验。“通过一个人去画,我的手、眼会和空间形成非常个人的关系。”张恩利对于画家的定义非常实在——他希望观众看到的都是他一个人画的。

在进行每一个空间绘画项目时,张恩利都尽量保持以下工作方式:每天早上喝了咖啡就到现场开始画,累了便抽根烟休息,休息好后硬着头皮继续画,每天循环往复,最终才得以将很长一段时间的亲身体验压缩成一墙画面。

开始他还会因为不断占有整个空间以及初显的效果而倍感兴奋,之后就变成了非常原始的身体劳动,甚至是某种与自己身体拉锯的对抗,他就这样画了十多年的空间。

空间绘画每次灵感的迸显都会让张恩利对空间、地域的理解更加深入。这是一种无法按照既定想法来实施的绘画,往往是在现场发散的种种尝试之中得到想要的,甚至是超出想象的效果。有如一场考察,而非设计。

自从加入国际画廊后,张恩利的一只脚便踏入了西方当代艺术系统,而另外一只脚还深扎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大环境当中。“当你看到更多更远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这样一种暂时的地域性文化抽离,也需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

今天的艺术环境需要不停地去呈现和表达自己,开放的艺术带来了模糊的边界,这样的变化不仅在于艺术概念本身,更多的也体现在了艺术家身上。大环境对于创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张恩利也不免感叹地回忆:“20年前在上海办一场展览,大家都知道;现在不一样,观众可以随时看到一个展览。”而适应这样的节奏,艺术家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与心血,且不遗余力。

唯有如此,那些艺术家留下的超越当代物质世界的广阔而真实的精神图解,也便始终在遗漏的日常与记录的历史之间往复着包裹个人的痕迹;而转瞬,又在我们欲意分辨的意义之间互相遮蔽。

-----

Related Artists: ZHANG ENLI 张恩利

Related Exhibitions:

Zhang Enli Solo Exhibition 03.22, 2019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ShanghART Gallery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