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赵仁辉:世界交友指南 | 泡卡司
2023-07-02 18:18

“身为一个艺术家
我想像科学家那样
做一些跟大自然有关的课题
于是创立了自己的机构
「 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 」
作为摄影师去记录机构的工作
每一两年出一本书
呈现研究成果和相关细节
……”

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 (Institute of Critical Zoologists, ICZ) 致力于发展一种“批判方法论下的动物学研究,简言之,就是人类看待动物的方式”,并努力“推动创新甚至是激进的理解人类与动物关系的手段”。


图片
ICZ创始人Takanashi Oishi先生,摄于1973年

日本已故的Takanashi Oishi先生和中国的Dong Wu Ren先生共同意识到在东方进行新的动物学研究的必要性,于1996年将“长崎动物中心”和“中药动物学馆”合并,成立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在中国、日本、新加坡、伦敦均设有办事处。

图片
自然博物馆 The Nature Museum
Hugo Boss 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展览现场 | 2017
Installation view of Hugo Boss Asia Art Award
外滩美术馆 Rockbund Art Museum | 上海 Shanghai

ICZ关注不同时期和地域的社群与自然的互动方式,全面运用多种调查方法,追溯从殖民知识生产到当代城市生态的各种遭遇及历史。呈现包含档案图片、历史文本、研究论文、纪录摄影和装置作品在内的展品,将多个知识脉络糅合成一次博物馆的相遇。

图片
世界动植物漫游指南 A Guide to the Flora and Fauna of the World | 2013
本书采用传统博物学图谱形式,呈现了55种或虚构或真实的基因被改变后的动植物品种,记录并反思人类为满足其科学研究或装饰性目的对自然干预而产生的后果。

图片
图片
圣诞岛,自然而然 Christmas Island, Naturally | 2016
圣诞岛是位于印度洋的火山岛屿,地理的隔绝造成了该地区独特的生物种群和自然现象。近150年来人类定居者带来的入侵物种日益影响到岛上脆弱的生态平衡。本书包含岛上濒危物种和物种保护工作的120张照片及相关文献,试图呈现维护圣诞岛生态系统的一种一劳永逸的假想——彻底清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入侵物种在未来50年后的结果。

图片
图片
新森林1:牛的历史 New Forest 1, A History of Cows | 2020
本书献给新加坡的最后一头“野牛”,它于2016年被拍摄的一周后去世。作为一部以牛为主角的视觉史,收录了ICZ档案中1890年代至2016年新加坡牛的图像。
牛在新加坡彻底消失的主要原因归咎于新加坡独立时制定的国家形象——花园城市的目标,“新加坡必须呈现东南亚最整洁城市所具备的视觉景观”。1965年建国之初,新加坡立法驱逐境内所有的牛。直至2016年,人们在新加坡东北部的科尼岛上再次发现了一头牛,它或许是新加坡境内最后的一头“野牛”……

图片
图片
新森林2:新世界 New Forest 2, New World | 2022
从我高层公寓的窗口,可以看到几处绿色地带。其中一处是由几条道路接壤的“绿岛”,再远一处是片较大的次生林。在新加坡新冠疫情封锁期间,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眺望它们。2020年12月,次生林开始被清除。大约在同一时间,我发现一只被迫离开栖息地的野猪穿越重重公路去往绿岛筑巢备产。最后,次生林大部分消失,母猪和它生下的六只幼崽偶尔会零星的出没在绿岛周边。


“我会一直关注同一个领域
是因为我的好朋友杨鼎立

他对鸟类非常狂热
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
我的很多想法
都是跟他聊天聊出来的
……”

图片
长尾天堂乌鸦 Long Tail Paradise Crow | 2009
彩色喷墨打印 color inkjet print | 74×111cm

图片
迷你猫头鹰 Minute Owl | 2009
彩色喷墨打印 color inkjet print | 74×111cm

「Pulau Pejantan」作品系列宣称是ICZ于2009年在印度尼西亚一座绰号“沙林岛”的偏远小岛上的考察纪实。这座岛因其极不寻常的地质特征和难以置信的生物活动受到研究人员的特别关注。据悉该岛共发现了600个物种,其中70%不存在于世界其他地方。

图片
54231只涨潮时的鸟 54231 Birds at High Tide | 2019
UV打印灯箱 UV printed lightbox | 150×400×12cm

图片
图片
局部 details
位于中朝边境的丹东市鸭绿江湿地是频临灭绝的黑尾鹬和大滨鹬等鸟类的迁徙之地。这些鸟每年在新西兰、中国、朝鲜和阿拉斯加之间往返,随着韩国和中国越来越多的湿地和海岸被铺上水泥,鸭绿江湿地成了这些候鸟最重要的避难所。2019年的鸟类迁徙季,赵仁辉与当地研究员白清泉一起考察了鸭绿江入海口。白清泉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统计着每年递减的候鸟数量,而这一年,他数到了54231只。赵仁辉说:“我会尽最大努力把鸟儿在天空中划出的线条拍摄下来。

图片
图片
未见之事的证据 Evidence of Things Not Seen | 2020
单屏录像 single-channel video | 黑白有声 B&W, sound | 18’57”

第一次到广东顺德,在这座隶属于珠三角经济区的城市的第一个小时,赵仁辉没有听到任何鸟叫声。得知市中心有一个鸟类私人保护区,便拜访了那里的主人——被称为“顺德鸟叔”的冼先生。1998年,冼先生出于生意租了一块180公顷的土地种植建筑工地搭脚手架的竹子。当他发现候鸟开始在这片竹林里筑巢时,冼先生决定不再收割竹子,转而去为鸟儿们创造一片栖息的湿地。由于这里的鸟类数量和品种未经统计调查,赵仁辉和他的生态学家朋友杨鼎立便展开了工作。
本片由20台遥感相机拍摄,记录了这片森林里鸟的生活,并讲述了冼先生和数千只鸟相互共存、相互尊重的故事,也试图理解鸟的栖息习性告诉我们的讯息,并探索促使冼先生继续为鸟儿长时间保护这片森林的缘由。

图片
图片
一个大异象出现了 And A Great Sign Appeared | 2021
单屏录像 single-channel video | 黑白有声 B&W, sound | 4’52”

2019年12月22日,由于泰国的反季节干旱,数千只亚洲钳嘴鹳 (Open-billed Stork) 突然出现在新加坡上空。出于对人类的警惕,它们一直盘旋不下。一周后,鸟群飞离了新加坡。这场以寻找新栖息地的为目的的鸟类飞行活动因人类在地面的干扰以失败而告终。


“之前我有一件作品叫
「伪装大师」
捏造了一个摄影比赛
被刊登到科学杂志上
一位研究苍蝇的昆虫学家看到

多年后我跟他碰面
了解过他的工作
我就开始把昆虫
带入到我的作品里
……”


伪装大师
The Great Pretender
2011
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 (ICZ) “竹节虫研究小组” (Phylliidae Study Group, PSG) 的科学家多年来致力于“竹节虫伪装术”的研究——将其食用植物的基因混入昆虫体内创造出新品种,使其在进食/栖息的时候几乎不可能被发现。
在日本东京每年举行的“竹节虫大会”上,这些新品种和它的研发者齐聚一堂,接受来自世界各地顶尖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团的评判决选出“年度最佳”。2009年第26届竹节虫研讨会 (The 26th Phylliidae Convention) 的大奖授予了一位名为安部裕史 (Hiroshi Abe) 的日本研究员培育的品种。

图片
2008/9年度东京竹节虫研讨会获胜作品安部裕史
Hiroshi Abe, Winner, 2008/9 Phylliidae Convention, Tokyo
彩色喷墨打印 color inkjet print | 110×73cm | 2011

图片
1991年安部裕史第一次入选第8届竹节虫大会与Phyllium S.的合影
The author at the 8th Phylliidae Convention with Phyllium S.
when he first entered the competition in 1991.
彩色喷墨打印 color inkjet print | 21×29.7cm | 2011
(获奖者安部裕史由新加坡生态学家杨鼎立扮演)

图片
「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展览现场 | 2012
Exhibition view of 「Institute of Critical Zoologists」
Chapter艺术中心 Chapter Arts Centre | 卡迪夫 Cardiff | 英国 U.K.


苍蝇喜欢黄色
Flies Prefer Yellow
2014
「苍蝇喜欢黄色」是赵仁辉在北美的首个展览,源于他在 Kadist 艺术基金会为期3个月的驻留。驻地期间,他多次访问了高级昆虫生物系统学家马丁·豪瑟 (Martin Hauser) 博士的实验室。马丁·豪瑟博士是世界级双翅目 (Diptera) 食蚜蝇科 (Syrphidae) 的研究权威,供职于加州食品与农业部植物害虫诊断处,负责判定随车辆入境的昆虫是否对该州的农业和生态构成潜在危害。受他启发,赵仁辉通过此次展览放大了昆虫与人类、自然环境与城市化环境的交集,探讨了当人类试图理解和分类自然界时所产生的边界、系统和控制等诸多问题。

图片
图片
他数星星并且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 2014
He Counts The Stars and Call Them All By Name
彩色喷墨打印 chromogenic color print | 150×210cm

图片
图片
局部 details
4784只来自同属食蚜蝇科 (Syrphidae) 的“全家福”。每只苍蝇都被细心地贴上标有来源的标签,其中的一些苍蝇伪装成蜜蜂和马蜂来躲避掠食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旧金山-新奥尔良-克拉马斯-尤里卡-迈尔斯-加伯维尔-莱格特-海亚-旧金山
San Francisco - Crescent City - Klamath - Eureka - Myers Flat - Garberville - Leggett - Ukiah - San Francisco | 2014
发现的虫子、酒精、小玻璃瓶 found Insects, ethyl alcohol, glass vials
15×3mm (diameter) × 101 pcs
艺术家在加州7天500英里的公路旅行期间,从挡风玻璃上收集到的各种与汽车相撞的昆虫尸体。

图片
图片
边境 Borders | 2014
彩色喷墨打印、亚克力表面
chromogenic color print, face mounted on plexiglass
45×35mm × 99 pcs
加州食品和农业部在边境从车辆上被专业工作犬嗅出并截获的昆虫(包含成虫、幼虫和卵,有时小至1mm)照片。植物害虫诊断处通过这些照片判断是否对该州的农业和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危害,并决定相关车辆可否入境。

图片
图片
图片
昆虫陷阱 Insect Traps | 2014
Installation view | Kadist Art Foundation | San Francisco, U.S
艺术家的好奇心还延伸到了人类用来消灭害虫的各种陷阱和方法。赵仁辉将其视作人类对某种特定生物知识的优雅物理表现——为将动物吸引至陷阱,必须对其习性、行为特征和弱点有清晰的认识,并凝结于一件东西和一个迅速的动作中。


“有一次
我的一个策展人朋友
带我去参观
汉堡大学自然历史中心

我在他们的库房里
发现了大量用来证明
昆虫对人类有害的标本
我就很想跟
这些主流科学唱反调
……”


The More We Get Togather
2014
有“城市生态学之父”之称的德国昆虫学家赫伯特·魏德纳教授 (Herbert Weidner, 1911-2009) 一生致力于研究昆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收集了大量昆虫标本以及被它们损坏的物件,按滋扰程度作为将其分类的证据——“破坏食物的昆虫”、“破坏木料的昆虫”、“破坏材料的昆虫”以及“对我们有危害的昆虫”。赵仁辉在汉堡参加驻地项目时发现并拍摄了魏德纳教授收集的物件,记录了科学家的自然观以及他试图消灭所有昆虫的执念。

图片
对木料的破坏 (常见家具蛀虫、扇形钻蛀虫、红毛窃虫、松节虫) The Destruction of Wood (common furniture beetle, fan-bearing wood-borer, deathwatch beetle, pine knot borer)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30×30cm | 2018

图片
国家财富与公共卫生 National Wealth and Public Health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30×30cm | 2018
1955年寄给Herbert Weidner教授的包裹,里面有一块感染未知害虫的布料。

图片
可可粉螟 The Cacao Moth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30×30cm | 2018

图片
大黄蜂 The Bumble Bee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30×30cm | 2018
大黄蜂通常在旧建筑或鸟箱中筑巢。在没有这些结构的情况下,蜂后会寻找其他有创意的地方,比如挂在棚子里的夹克袖。

图片
东方蜚蠊、美洲家蠊
Oriental Cockroach, American Cockroach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30×30cm | 2018

图片
威胁我们生存的动物,18号未分类托盘
Animals That Threaten Us, Unsorted Tray 18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30×30cm | 2018

图片
苹果树上的有害蝴蝶 Harmful Butterflies on Apple Trees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30×30cm | 2018


“我在上海展「罗非鱼」
那件作品的时候
当时的策展人叫「拉面」
他帮我查到台湾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

「外来物种」这个概念蛮有趣
我尝试用我的作品谈
这些动植物的历史与来源
……”

台湾动物指南
A Guide to the Fauna of Taiwan
2018
在该项目中,ICZ 与多家机构和个人合作,调查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在台湾的交叉方式,研究了台湾政府为鼓励居民消灭外来物种、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而采取的激励措施。通过这些案例试图质询人类与自然及动物之间矛盾而复杂的关系。



图片
图片
吴郭鱼(国宝鱼)Tilapia (A National Treasure)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42×29.7cm×2pcs | 2018
二战即将结束时,食物短缺的日本皇军在殖民地新加坡养殖了一批“帝国鱼”, 这种从印度尼西亚爪哇进口的罗非鱼由日本和台湾饲养员共同负责照看。暴风雨导致养鱼场泛滥,鱼被冲进当地河道并与其他品种的罗非鱼杂交,如今这些杂交鱼是新加坡河道中最常见的鱼。
1946年日军投降后,服役于皇军的两名台湾人郭启章和吴振辉闯入新加坡养鱼场偷走了一些鱼苗,只有12条活着带回台湾。于是他们开始了一项成功的育种计划,该计划发展成为战后利润丰厚、快速增长的廉价白肉产业。现在罗非鱼是台湾养殖最多的鱼,并以两位台湾军人的姓氏命名为“吴郭鱼”。


图片
图片
图片
家八哥、爪哇八哥、凤头八哥 Common Myna (Acridotheres Tristis), Javan Myna (Acridotheres Javanicus), Crested Myna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42×29.7cm×3pcs | 2018
这三种八哥都从它们的原生地扩散到新的领地,好似进行了一场生态“抢椅子大战”。
爪哇八哥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作为宠物鸟被过度捕杀而在那里濒临灭绝。它们于1936年首次引进新加坡后蓬勃繁殖。后来,它们变成佛教徒放生到野外的圈养鸟。目前,成千上万的爪哇八哥栖息在城市的树上,成为噪音污染的来源,威胁着原产于新加坡的家八哥。爪哇八哥和家八哥也都被引入到台湾,与这些入侵性八哥的竞争导致台湾本土凤头八哥数量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台湾本土的凤头八哥在1920年代作为鸣禽成功入侵加拿大。最近,在与另一种入侵物种欧洲椋鸟的竞争中灭绝。


图片
绿鬣蜥 Green Iguana (Iguana Iguana)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40×60cm | 2018
这些蜥蜴在它的产地因常被捕食或作为舶来宠物出售至世界各地而濒临灭绝。
台湾的宠物商一直在进口并出售这些颜色鲜艳的幼崽。然而它们的体型越长越大变得难以豢养,使得一些不负责任的主人将其遗弃。通常外来物种在异国环境不易生存,但绿鬣蜥适应得很快。在台湾形成稳定的繁殖种群后,它们开始威胁当地生态的稳定性。这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物种在原生地受到保护,却在台湾成为需要控制的外来入侵物种。


图片
埃及圣鹮 The Sacred Ibis (Threskiornis ethiopicus)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40×60cm | 2018
源自埃及,目前濒临灭绝,是埃及文化的历史象征。但它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被确定为有害物种,并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
自1984年台风破坏围栏从台湾某动物园出逃,埃及圣鹮便在野外繁殖,如今大约有3,000只野生个体。控制该鸟类种群的方法之一是在鸟蛋上涂玉米油,但被证明是无效的,因为雨水和母鸟的孵化会去除掉蛋上的油。
一些人认为,掠食性物种会对具有相似生态地位的本地物种构成威胁,例如白鹭、苍鹭和燕鸥,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以及科学研究可以证明这一点。唯一可见的是埃及圣鹮会对其筑巢处的植被造成损害,但这些损害也可以由当地水鸟造成。


图片
松鸦 European Jay (Garrulus Glandarius)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40×60cm | 2018
松鸦于清代由中国传入台湾,在台湾已有约200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归化引进物种,似乎与本地物种和平共处。尽管如此,政府仍在监测其数量以及对生态的影响。


图片
中国蓝鹊和台湾蓝鹊的杂交种 A Hybrid of the Chinese Blue Magpie (Urocissa Erythroryncha) and Taiwan Blue Magpie (Urocissa Caerulea)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90×60cm | 2018
2002年,在台中县和平乡的武陵农场发现了一只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西部、越南、柬埔寨和缅甸的中国蓝鹊。据信它是从私人围栏中逃脱,至2006年附近共发现10多只。
一些科学家担心该品种可能会威胁到数百万年前由同一个家族分支出来的台湾本土蓝鹊的生存。它们外观略有不同:红嘴蓝鹊的眼睛为红色,脖子及胸部为白色,而蓝鹊的眼睛为黄色,脖子为黑色,胸部为蓝色。当发现这两个物种正在杂交时,科学家们进一步担心这会威胁本地蓝鹊的生存并玷污其独特的基因。2007年,政府启动中国蓝鹊清除计划,外来物种的数量成功得到控制。


图片
沙氏变色蜥 The Brown Anole (Anolis Sagrei)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42×29.7cm | 2018
沙氏变色蜥被认为是与植物一起进口到台湾的,第一次记载是2000年在嘉义县的一个植物苗圃附近。这种蜥蜴原产于古巴和巴哈马群岛,被列为有史以来排名前100位的入侵物种。
2009年以来,政府想方设法减少这些蜥蜴的数量,并将它们限制在嘉义县。根据2015年的一项调查统计,该县共有258万只沙氏变色蜥,政府计划每年清除掉30%以防止其在台湾蔓延。为此,当局向当地村民发放每捕获一只蜥蜴20元的赏金。2009年,有88,838只蜥蜴被捕。到2013年,每只的价格降为3元,捕获数为133,333只。晚上当蜥蜴在树叶或树干上睡觉时,科学家用金属钳将它们取下,通常一个小时可以捕获200只。


图片
白唇树蛙 White-lipped Tree Frog (Polypedates Braueri)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42×29.7cm | 2018

图片
一夜之间收集到的斑点树蛙 Spotted Tree Frogs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Collected in A Single Night
亚克力三明治装裱 diasec in frame | 74×111cm | 2018
这两种青蛙在体型、颜色和伪装方面都很相似。然而,斑点树蛙是被各种保护组织猎杀的入侵性多产物种,而白唇树蛙则是因竞争对手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而濒临灭绝的地方物种。台湾特有的白唇树蛙一次产卵约300个,与进口水生植物一起引入的印度支那斑点树蛙的产卵量大约是它的两倍。
2011年,为了控制斑点树蛙的数量,林业局发起了“清除每一只青蛙”活动,鼓励孩子们捕捉这些青蛙。志愿者团体还定期在台北动物园和阜阳自然生态公园等地进行夜间狩猎。捕获的青蛙多被用作动物园喂养其他动物的饲料,也会送到台北野鸟协会用作受伤水鸟康复的食物。


“我跟一个作编剧的朋友
虚构了一位业余研究员

将我跟新加坡历史有关的作品
以及搜集来的照片和资料
串成了一个人的故事
……”

廖天寿档案
The Francis Leow Archives
2017
该部分汇集了廖天寿 (Francis Leow, 1935-2005) 去世后由ICZ保存的一些论文、照片和物品。廖于1957至1969年曾任新加坡植物园园长亨弗莱·柏吉尔 (Humphrey Burkill) 的私人助理。与许多业余博物学家不同的是,廖是位狂热的研究者,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丝不苟地记录新加坡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他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并在上百的篇论文和提案中展示了他的发现。
尽管廖一生写了诸多科学论文,但因不是科班出身始终没被当作严肃的研究者,他的论文使用社会史和个人轶事提出了一些牵强的主张,被鄙为业余随笔而忽视。由于他的童年在曾经的班丹红树林(现为淡水库)里的高脚屋度过,他的许多研究也都围绕着新加坡的水系展开。其最知名的成就是他对蝙蝠的研究拯救了新加坡的榴莲,并且还偷偷的在立交桥下建造了数百个蝙蝠栖息地。

图片
榴莲明信片,1910-1930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廖天寿与榴莲,约1941
廖天寿与亨弗莱·柏吉尔在班丹红树林,1967
廖天寿在班丹红树林,1967
班丹红树林,1954

图片
新加坡男孩与狐蝠(多只),约1900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加坡男孩与可能已是新加坡岛最后一只狐蝠,1938
廖天寿的同事查尔斯在榴莲树上,1967年
树上的榴莲,1955
小蝙蝠,1977

1967年,廖写了一篇未发表的题为《蝙蝠、红树林和榴莲》的论文,是关于蝙蝠与榴莲树授粉关系的最早研究之一。之所以会有这样一项研究是因为嗜好吃榴莲的廖想弄清楚为什么榴莲产量一年不如一年。他偶然读到瓦尔特·威廉·斯基特的《马来魔力——浅论马来半岛民俗与民间宗教》(1900) 中提到榴莲树和它们的“邪恶、嗜血的守护者”蝙蝠的灵性关系。廖写道:“对于早年居住在这座岛上的人留下的古老民间知识,今人往往是不屑一顾的,然而这是何等的自以为是。我们所知的‘授粉’,就是古代马来岛民所说的蝙蝠的‘守护’。”
文章论述了榴莲数量的下降与蝙蝠数量下降的必然关系,而后者与班丹地区近年的开垦有关。当时的廖无法证明这些推论,直到他去世后,科学家才证实榴莲树的唯一授粉者是长舌果蝠。由于作为重要食物来源和栖息地的绿色植被和红树林的减少,这一土生物种现已濒危。

图片
图片
立交桥下的小蝙蝠研究,1970‒1998

1987年,廖写了一篇题为《作为蝙蝠日间栖息地的立交桥》的论文,呈交给政府相关部门,以期缓解蝙蝠群体迁徙的问题。他建议对高架下方进行“质地重整”,让蝙蝠可以用它们的爪子抓住陡峭的表面,但这个想法始终未被采纳。
于是廖自己偷偷的在林地附近的多座立交桥下制作了城市“洞穴”,直到他去世后才被当局发现。


“新加坡有很多树林
都是次生林
它是在一片以前有
别的用途的土地上
生长出来的
很年轻的热带森林

我跟俊逸在次生林里看到
它有很丰富的生态
还有英国殖民时期的
一些历史遗留
……”

图片
18th Oct. 2018 | 摄影 Photograph | 40×60cm
斑点树蛙是台湾的入侵物种,生活在森林中一个废弃的容器内。

图片
22nd Jan. 2019 | 摄影 Photograph | 40×60cm
逃跑的宠物中国蓝鹊也生活在次生林内。艺术家通过红外线遥感相机拍摄的图像看到这只鸟在这个容器旁边长大,并学会了捕食斑点树蛙的蝌蚪。

图片
图片
图片
老鹰归来,第322日 An Eagle Returns, Day 322 | 2020
彩色喷墨打印 color inkjet print | 27×48cm×3pcs
一只凤头鹰雕 (Hawk-Eagle) 常常来这个废弃的容器喝水,它们会在合欢树上筑巢。这种快速生长的树最初从巴布亚新几内亚进口,现在经常能在新加坡的许多绿地上看到。

2017年开始,赵仁辉走进吉门军营 (Gillman Barracks) 周围的林区,观察研究次生林的生态和历史意义。
在这组放置在营地周围的红外线遥感相机拍摄的图像中,一个人类废弃的垃圾桶被非人类物种用作主要水源已有十多年。这座无花果树下的非法寮屋一度占据了动物们的居所,占屋者留下的各种瓶罐容器十年间形成了“一座池塘”,附近的小动物们学会了在这里饮水嬉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女皇山及其周边环境 Queen's Own Hill and Its Environs
照片、录像、物件、展物柜 photographs, video and found objects display in cabinet | 240×500×60cm | 2019
新加坡双年展展览现场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Singapore Biennale

在1912年被殖民政府命名为“女皇山”之前,吉门营房及周边地区大部分都是原始森林和沼泽,也有部分土地在不同时期被用来种植槟榔、咖啡和橡胶,但这些作物最终都衰败了。1930年代,部分森林被清理用来建造安置英国军官及其家属的吉门军营(包含羽毛球场和游泳池)。1970至90年代,军营由新加坡武装部队接管,并于1996年改建为吉尔曼村(包括商店和餐馆)。2012年,政府将该区域发展为画廊集群的艺术园区。而吉门军营周围未开垦的林地,曾一度成为违规搭建棚屋的法外之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森林研究所 The Forest Institute | 2022
Installation view, Gillman Barracks, Singapore

「森林研究所」是「女皇山及其周边环境」的研究延伸,该项目从柏莱雅溪一条古老的支流中获得灵感并结合了其历史、植物学和动物学的考察。柏莱雅溪是位于新加坡大陆南部的两个仅存的红树林沼泽之一,拥有新加坡所有红树林沼泽中最长的城市化历史,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开始就有人居住。这条穿过吉门营房森林的不起眼的小溪是它的支流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森林研究所 The Forest Institute | 2022
印刷品、视频、现成品 prints, video, found objects | 244×600×270cm
展览现场 Installation view | 香格纳上海 ShanghART Shanghai

次生林暴露了各种各样的碰撞:自然与城市之间,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之间。在此,艺术家认为,任何一个空间可以完全不受人类的影响和干预是荒谬的,所有的原始森林在某个时间点都曾经是次森林。次森林中的故事,就像生命本身一样,并不是永久存在的。如果只将次森林视为次等之选而非大自然重生的第二次机会,我们就同时失去了重新想象自然、人类、文化及链接未来生态的机会。


“艺术作品能
给大众多一点
认识自然的用途吗
……”

-----

相关艺术家: ROBERT ZHAO RENHUI 赵仁辉

相关展览:

赵仁辉:玄秘森林 03.11, 2023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