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Home | Exhibitions | Artists | Research | Press | Shop | Space

专访徐震,身名同一的数字化表达 | IDEAT理想家
2023-10-09 18:28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身兼艺术创作者、经理人、藏家、画廊主等多重身份,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多重宇宙中自由切换。这次,《IDEAT理想家》再次与拥有艺术家、策展人、没顶公司创始人、没顶美术馆馆长等多重身份的徐震对话,继而走进属于他的创作宇宙。

出生于 1977 年的徐震,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的实践自 1990 年代后期开始始终与中国当代艺术活跃于全球艺术舞台的时间区间高度同步:在绘画、装置、行为表演、公共创作之间探索文化认同、全球化、消费主义等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主题。

近期在南京金鹰美术馆举办的最新个展《漂流点赞,街头抽表》,徐震展出了其最新创作的“激情”系列绘画和多媒体作品《基地》(2023)。通过作品,探索其对社交媒体时代的思考。

《漂流点赞,街头抽表》展览现场。徐震通过对数字时代风景般的描绘,将其放置于 200 米高空的金鹰美术馆所投射的城市景观中,在美学和感性上组织出了一种新的技术式文化的现实。


在徐震的"激情"系列绘画中,他以手机截屏为灵感,将社交媒体上的语言和文字转化为绘画作品,旨在通过视觉表达实现情感交流。“激情”这一系列表面看似抽象表现主义⻛格的绘画,既是智能社交媒体的衍生物,也是日常网络生活的表征。它们的底本源自手机截屏。所有画面都是由我们日常每天不断在转发的手机聊天内容和各种裁切、涂抹过的截屏——转译而来。


“激情”系列绘画探索了社交媒体时代的数据化现实,描绘了它们可能呈现的形态。并在全球走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变革中,创造性的延续和发展了波普艺术、概念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使“激情”绘画呈现了一种“标志性风格”。

徐震在他的绘画实践中完全遵循社交媒体界面的使用逻辑和视觉习惯,使用油画作为材料,在三种颜色基本原理的限制中,将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全面展开进行表达。情感交流、信息往来、思维节奏、倾诉密度等都成为画面上的主要动态关系并直接对画面的语言、视觉表达产生影响。至此,他整合了绘画和屏幕,虚拟与现实这些在当代无处不在的元素,扩展和强化了他的视觉语言。他将这种关系发挥到了极致,引导我们反思社交媒体时代的工具逻辑和伦理。


而在本次展览中,徐震呈现了最新创作的“激情”系列绘画,这也是该系列首次于美术馆空间进行大型的系统展出。在这些新作中,情感的表现力被明显加强。画面的气氛被表现左右不同对话的情绪而分裂,社交媒体对话的文本内容与关系被转化为抽象的笔触与形状。感受表现性和试图去转化成对情绪、内容的想象是观看这系列绘画时始终交替出现的两种方式。抽象、表现、图案化都变得不完全确定,这系列最终目标似乎是要呈现一种交流的过程,一个数字欲望的现实。这使画面的元素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抽离了原来作为形式语言的作用,而成为一种交流的实用工具而存在。


与徐震的大型绘画不同的是,几千幅手机大小的同系列小画整齐而密集的出现在墙面上,就像随时被调用的代码——这些是其“信号”项目的主角。过去一年内,他已经赠送了 2000 幅以上的小画给朋友和各种不同国家的观众。同时这些绘画也挂在了被赠予者的社交媒体上(微信、抖音、ins等等)向更多的人展示。此次展览中,徐震从这些自媒体上截取了部分观众自己拍摄的“激情”绘画的图像,与展厅中真实的“激情”绘画并置。在此,他把自己绘画中的涂抹手势嵌入了这些自媒体图像中的发布、分享、点赞、评论等动作中。徐震挪用了观众如何使用他的绘画的图像,并在上面再次挂上一张新的绘画。他暗示了“今天绘画如何出现”这个问题,动员起观众对于数字化与真实界的敏感度。


在展览作品《基地》中,徐震直接挪用了苹果商店的桌子和手机设备等一整套陈列品,并指定它作为雕塑展示。苹果商店的设计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很高的辨识度,让人在创新和高科技的氛围中体验和消费。一台台苹果手机等设备里播放着真实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内容。这些现实的数码内容打断了商业设计带来的舒适、安全、专业的高科技感。在这里,徐震整合了各类社会生产的现实,把工业设计、消费体验、当代技术、大数据平台等等都组装在这个作品中。让整套的产品和陈列方式成为了雕塑的“底座”,手机屏幕上的内容就是雕塑的“形状”,使《基地》成为一个不断采集数码图像现实的概念艺术作品。


如何定义你在本次展览中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因为我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画家。这次展览中,我展示了绘画和雕塑作品。雕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手工感强的雕塑,而是有着数字化风格的作品。我的艺术风格并不是可以视觉上轻易定义的那种。


对于艺术创作风格和作品中的变化,你有什么想法?

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些观点。之前我看过很多抽象表现主义的展览。我一直在关注一个点,那就是抽象表现主义往往充满着精英氛围,观众可能需要一些艺术门槛。然而,通过观察我们展览现场的普通观众的反应,我发现他们似乎不需要这种门槛。当他们进入展览时,他们感到非常熟悉,就好像置身于一个苹果店,并且颜色容易辨认。他们很快就认识到这其实就是手机界面,这些作品表达的是情绪。我觉得这种变化非常有趣,因为它不再需要观众有所准备。


介绍一下《基地》的创作背景?

《基地》源自我 2019 年的展览。它基于苹果专卖店的设计,整个作品还原了苹果专卖店的环境。我们在其中替换了屏幕中的内容为我们自己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个作品,展示了人们在苹果店消费时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行为。展览名称为“基地”,也是因为苹果店作为一个控制消费行为的地方,它给剥夺了观众对消费的控制权。这种矛盾感是作品的核心。


作为生活在数字时代的艺术家,你是如何看待当代社交媒体对于我们个体或者说社会的影响?

作为一个个体,我也受到数字化的影响,我也常使用社交媒体。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的目标是如何运用数字化在艺术创作中。数字化并不能看作是敌人,我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对我来说,数字化是一种工具,我要利用它来创作。同时,我也认为数字化和现实世界是相互关联的。艺术家需要用实际的东西去表达自己,去超越数字化带来的计算性。艺术家应该对数字化进行反思,并从中寻找刺激。与数字化共处时,艺术家不应只是做出反应或者简单地记录下来。艺术家应该能够超越数字化,有独特的创意和灵感。数字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离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越来越近。然而,艺术家不应该被困在数字化的束缚中,而是应该拥有智慧去克服它,以创造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展览中的作品呈现了多重版本和复制,比如手机对话框在实体和美术馆墙面上的呈现,以及抽象画的复制。你是如何产生这种创作想法的?

这个展览中的墙纸作品实际上是观众在展览中赠送的小画上传到朋友圈的图像,象征着漂流点赞的概念。我的艺术风格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家,而是展示数字化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展览中,我让作品回收并再次展示,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基地是一个与激情绘画相一致的雕塑作品,但我将它们带回艺术媒介的发展逻辑中。观众将在社交媒体中发表对展览的感受,感觉好像生活在被媒体环绕的环境中。艺术作品突破了传统的观念,通过手机对话的界面呈现出现实世界。这成为了时代的标志。展览中的作品是最好的艺术材料之一。


展览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我选择在金鹰美术馆呈现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因为这个展览空间特别像一个效果图,给人一种失真感和虚拟感,就像一个虚拟空间。比如展厅右边有一个巨大的黑色大厂,外面是一个投影上来的城市空间,整个空间呈现出效果图的感觉,介于真实和虚拟之间。这种氛围符合我们作品的基调,单调却丰富,数量无限堆叠,颜色完整统一,非常像虚拟世界的单色调。所以,这个建筑非常适合展示我们的作品。它的建筑本身就像一个超现实的巨型苹果店,而且在穹顶上打印了壁纸。展览布展时,我们使用软件制作了整个展览的效果图,然后同事们去现场布展,他们把现场的照片发给我,看起来就像观众在现场拍摄的照片。所以,我在确认展览的时候,其实就是像一个自媒体时代的现场,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通过这次展览也得到了一些启发和有趣的经验。


在展览中挂了大约 1300 多张大小不一的画作,这种无限延伸的创作风格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

艺术对我来说没有限制,展览中的作品不断延伸和衍生,形成了一个衍生的艺术创作体系。当作品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不再是单纯的作品,而更像是数据,类似于机房中的大数据集合。同时,通过创作的过程,我也面临着重复性的挑战。当作品数量变得越来越多时,我们开始思考这种变化是否真的存在以及是否真的有意义。这种矛盾性形成了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我来说,这种创作挑战是我自己带来的,并与控制论等概念相关。然而,作品所展现的未来命运也是不可逆转的,就像人类的命运与数据的命运相结合一样。我们所面临的是两种命运的交织,人类的命运与数据的命运。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就像是一个科幻小说。我们已经进入了过去所想象的未来,这使得我对当代艺术的命题产生了兴趣。


数字化时代,年轻一代更多地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中获取信息和观点,他们如何与传统艺术展览产生关联?

年轻一代更具判断力,他们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背景。他们更加挑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览和艺术品。艺术展览不再仅仅是为了追求实际回报,而是一种体验,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展览不仅仅是为了观看艺术作品,而是为了与现实世界产生对话和互动。当代艺术家面临着传统的概念和思维方式的挑战,他们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并思考新的创作方向。艺术展览可以提供给年轻人一个脱离日常生活的机会,去思考、学习和欣赏艺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对展览的期望和要求更高,追求更深层次的体验和启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

作为艺术家,对于科技的使用和数字化的发展给了我们新的创作工具和可能性。然而,艺术家也面临着来自传统观念的挑战。艺术家必须保持矛盾和反思的态度,勇敢地接受改变,并思考如何在这个时代创作有意义的作品。这也需要艺术家有能力处理现实与虚拟的关系,挑战传统的艺术概念。创作需要勇气和创新,只有勇敢地与变化融合,艺术家才能在数字化时代中保持活力。


如何看待艺术和数字化的关系,你对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有什么建议?

年轻一代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被信息和趋势所迷惑。数字化和艺术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年轻人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参与艺术创作和欣赏。在数字化时代,艺术的体验和价值需要通过亲自参与和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年轻人可以通过参观艺术展览、加入艺术社群等方式与艺术互动,发现自己对艺术的兴趣并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创作形式和媒介,体验艺术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艺术不仅仅是观看和欣赏,它还可以成为启发思考、表达自己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年轻人可以在数字化时代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艺术来探索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我们注意到你在创作作品时与传统的绘画或雕塑艺术家有所不同,更关注空间和多种媒体,包括声音等。这与你作为策展人的身份是否有关,你是如何平衡这些角色的?

确实,我一直在艺术机构中工作,比如艺术中心、美术馆等。这使得我的创作和思考更加综合和多元化。作为一个策展人,我涉及到很多不同的领域,比如策展、写作、理论、批评,还有媒体、制作和技术等。同时,我也涉及到商业市场和行业的商业化。不同的身份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持续的挑战。我曾经与合作伙伴一起创办中国最早的非盈利艺术机构,从 1999 年到 2009 年一直在这个领域工作。作为一个从事机构工作的艺术家,我的视角不同于那些从事单一媒介的艺术家。我采用更多的跨界思维去看待问题,不局限于传统的画面思维。对于当代人来说,我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经历的变化多样,情绪也会随之快速变化。作为艺术家,我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创作艺术。因此,我的艺术创作状态更像是摊饼一样,快速地转换和创作,而不是经历长时间的封闭和创作。这种快速转换的方式让我更能够认同当代意识和体验。我相信,作为一个当代画家,我的创作方式与时代的快速转换是相契合的。我把诸多身份中获得的经验和观察融入到我的作品和思考中。在这个展览中,我尝试通过综合的表达形式,包括声音、媒体和作品本身,以及策展人的角色,将观众带入一个与现实世界有关的、放松和思考的空间。展览的意义是让观众体验当代多样的艺术形式,反思现实生活和社会观察者的角色。这是一个展览中融合了多个身份的体验,呈现给观众一个多元的视角。


你认为展览对当代观众的意义是什么?

展览对当代观众意义重大。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来说,社交媒体已经将我们的经历切割成5分钟、1分钟的碎片。观众的心态已经疲惫不堪,无法给予完整的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展览成为一种让观众放松心情、寄托情感的场所。通过个人创作和整体展览,艺术家可以提供一种与现实世界的不同体验,带来思考与启发。展览的目的不再是给观众带来绝对的震撼,而是让他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处境。观众在展览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与现实生活的共存,以及对于现实的沉思和批判。展览的作品给观众一种追求完整的心态,并提供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通过展览,艺术家希望观众重新评估现有的文明,思考进化。展览需要让观众感受到自己与现实的联系,提醒他们我们都是病人,但同时也给予他们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展览的意义在于给观众提供一种逃离现实、思考现实的场所,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

-----

Related Artists: XU ZHEN® 徐震®

Related Exhibitions:

Likes in the Flow, Ab-Ex on the Street 07.15, 2023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ShanghART Gallery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