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计文于&朱卫兵是当代艺术界里的一对神仙眷侣,他们的作品也多次在我们的栏目里出现,2023年10月,他们正在准备11月份的大型个展,编者就与两位老师展开了「成为艺术家」的话题,期待展览开启之后一起呈现。
去到两位老师的工作室,会发现桌子上有几本厚厚的计文于画册,里面保存有上百张计老师布面绘画作品的图片,波普、戏谑调侃,每幅都令人想发笑却又能发现一丝凉意。虽然在画册中看到如此多的作品,但工作室内布面绘画却为数不多,原来画册保留的多为图像资料,里面的作品几乎全被收藏的。很早我就问过,为什么不继续画。这也是我和大多数人不会理解的地方,既然商业这么成功了,为何不继续。计老师也很坦然地讲,画到一定时候就觉得没什么画不了的了,没有挑战了,当发现了布这个材料,它有着特殊的生命力,可柔可固,又有很难控制的特性,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不停地想征服和创造。就这样,多年以后,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展《布旅:计文于&朱卫兵》也就呈现了出来,包含计文于和朱卫兵老师20年的心血和成果。
讲到布,另外一位主角朱卫兵老师就登场啦,朱老师是清华美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自始至终都在和布打交道,对布有着深刻的认知和情感,自然而然两位艺术家从2003年开启了布的旅程,一起创作出无数件软雕塑装置作品。大到有几十米见方的《举花的人》(昆士兰美术馆收藏)和18米长史诗般的巨制《上山、下山》(「布旅」展览正在展出中)等等,小到30厘米左右的《鸟语花香的世界》(M+美术馆希克收藏)……无论大小都透露出两人一起对现实和终极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并永远透着计氏诙谐和幽默。让观众觉得是在看一场笑话的同时,悄悄地发现自己却身在其中……
那么面对经历了中国当代艺术史几十年的两位艺术家,他们对艺术家的身份有怎样的理解和感受呢,这期我们就和计文于和朱卫兵老师聊一聊。
—— 以下为一场不假思索的对话 ——
Q=席宇
A=计文于 B=朱卫兵
对话时间:20231024&1026
Q:您成为一名艺术家有多长时间了?
A:从儿时涂鸦开始,有60年了吧。
B: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算是真正的艺术家了,但我记得在小时候我就很坚定的和小伙伴们说我长大要做画家,这种理想好像从未动摇过。
Q:成为艺术家,您觉得需要几步?
A:门槛很低,只要你能把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了就是艺术家了。
B:以前没规划过,我觉得这件事还挺有意思就做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你首先要喜欢吧,然后再搞清楚艺术家是个什么神奇的职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比如当你无法填饱自己的肚子的时候,你是否还会坚持这种有些冒险的理想职业,思前想后,估计就筛选掉一大批实用主义者了。
Q:您人生的第一个梦想是什么,为什么成了一名艺术家?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
A:第一个梦想记不清了,但第一个还记得的烦恼我还能讲给你听,就是觉得打气筒里的气为什么用不完?问大人没人回答我,却还一个劲的笑我,添堵!
至于为什么成了一名艺术家?是因为可以想入非非,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就成艺术家了。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对艺术很虔诚,又有点自以为是,觉得艺术是至高无上的;可有时又觉得艺术是个虚空的气泡,一地鸡毛,有时觉得玩艺术好像反被艺术玩了,等等,等等……关键问题是艺术还是属于人的事!
B:我前面就说了,一直就觉得做个画家不错,虽然现在基本上将颜料换成了布料和线进行创作,但也还算沿原轨道运行吧。
Q:艺术创作给您带来的痛和快乐,分别是什么呢?
A:艺术不会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它是隐隐作痛的,慢慢熬的,慢慢耗的;而快乐也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当你的胡思乱想在你的心中檫出火花,产生暖融融的光时,你就会快乐兴奋起来。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翻来覆去的。
B:痛苦就是它象所有的职业一样也并非完全理想化和纯粹吧;快乐的是它有趣,你可以静静的看着你的生活状态,把玩它,有时还能收获一些欣赏和认可。
Q:有没有特别想放弃的时候?(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坚持下来?)
A:想放弃?有。当你脑子运转转不过来的时候!但只要脑子还会运转,还有表达和显摆的欲望的时候,就又坚持下来了。
B:有些事久了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又是你挺喜欢的事,如果没有什么大的生活变动,应该没有什么想放弃的想法吧,就那么自然的走在路上。
Q:如果让你选一个您最喜欢的颜色/媒介,是什么?(为何选这个颜色/媒介)
A:这个很难回答啊,选择颜色是看心情的。学了艺术后就反复告诉自己,世上没有不好看的颜色,只有不好看的搭配,这样久而久之就没有分别心了。
那么媒介呢,一般是选自己最拿手最熟练的,但经常又会觉得不满足,想寻求对自己更有挑战性的,何况艺术的表达又和你选择什么样的媒介息息相关的,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媒介有时是不太稳定的,想法、观念和内容决定一切!
摄影/雕塑/绘画/影像/装置/版画/行为/表演……等等我可能都会选的,只待需要时。
B:其实我喜欢的颜色和材料还是挺多的,如果只能选择一个,就选择蓝色吧,这个颜色自然纯净,会联想到天空的包容。材料选择布,这是我最熟悉的工具,温暖但又有一定的不可控性。
Q:艺术世界中,您最喜欢或仰望的艺术家是?(为何)
A:这个也是不稳定的,变化着的。分阶段的。我开始喜欢的是伦勃朗,后来是毕加索,再后来是沃霍尔等等,等等很多,他们之间似乎紧连着,又似乎彼此不相干。
B:挺多的,共同特质就是真诚而有力量感的!
Q:如果没有预算限制,您自己会收藏哪些艺术家的作品?
A:我有很多喜欢的艺术家,他们都在书里、在画册里。我喜欢那些学术性强的作品,有艺术史价值的作品,所以目前还没有收藏谁的作品。其中的原因是:我喜欢的艺术家作品都太贵!
B:那些不仅仅属于某个时代的艺术家的作品,能直击心灵的,价格能接受的。
Q:喜欢哪些类型的藏家收藏您的作品?
A: 真正懂行的,学术性强的,不太会被市场的涨跌所左右的。
B:真正懂艺术、重视文化的!
Q:如果有一天您不想当艺术家了,会去从事什么职业?
A:不知道!我活到现在觉得如果不做艺术了的话,晒晒太阳看看风景或者人间张家长李家短的事也不错。
B: 应该是一种研究型的职业,我还是比较喜欢宁静的生活状态。
Q:如果选一件您的作品来表达您对眼下世界状态的认知,会选哪一幅?
A: 我会选《他放了个屁》26x26x30cm 2013
图片
B:2019年创作的一件作品,《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127.5x65x181cm 。
图片
Q:眼下的艺术世界,有没有您很不喜欢的一些现象?
A:资本的无序进入和扩张,学术的退位,一帮无脑人的掌控,艺术越来越快餐化和可口可乐化!艺术嘉年华,快乐至死!
B: 这也不仅是艺术圈的事了吧,大家很难沉下来去品生活,这也没办法吧,你说人家没几天就名利双收了,还让你在那里慢条斯理的研究也确实有点难。小时候大家都听过拔苗助长的故事,那在告诉人们,什么事都不要急于求成。但现在都在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又有裸跑弟这种鹰式教育为人们指点成功方法,急功近利就成了一种自然现象!
Q:什么人/物/事/书/音乐…… 对您的创作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是什么)
A:以前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在庙里跟师傅修炼了好几年,师傅让他走出庙门去云游四方,他走到一座山下看到山上一片佛光,他想山上一定有高人,他循着山路一路上去,登顶后只看到一个破衣烂衫的其貌不扬的瘦老头在上面修道,小和尚见状皱了一下眉,但还是谦虚向老头问道,老头便说:没啥好问的,就是前两年山上来了一个高人,他让我天天念这句咒语,小和尚听他念着,发现这老头念咒时其中还念错两个字,他忙不迭的给老头纠正,而且教了老头很长时间,终于教会了,随后小和尚下了山,心里觉得今天他做了件功德圆满的大好事。随后他云游了一年又回到了这里,他抬头一看怎么山上的佛光没有了,于是他又忙不迭爬上了山,见到了老头就问现在还念咒吗?老头说天天念啊,小和尚便问,那怎么佛光都没了呢?找了半天原因,后来老头说:我每天按照你所教的念,每念到你给我纠正地方我的心就“咯噔”一下怕念错了,听到这里小和尚惭愧啊,恨不得钻到地里去,然后便说,你不要再跟我学了,你就按你原来的念……
这个故事对我创作影响特大,从此使我领悟到艺术创作其实和这故事是一样的,靠的是一颗一心一意的、不走神的真心,其二是艺术永远是自己的事,它是随着自己的心走的,而决不是那些技术性的引导。
B:其实年轻时喜欢做的事也挺多的,但后来有些人和事让我很触动。从小到大,碰到过几个非常聪明的朋友,学习一样东西出奇的快,很快就好像看到了这件事的终点,没过多久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搁置一边,或又转向了另外感兴趣的事物,最后感觉什么都会,但也没什么特别令他们满意的事做成。有另外一位朋友却很不同,在家中一直被认为是最笨的,可他就是有股韧劲,做人做事极为认真专一,最后他却成就了一些事情。人生不到三万天,其实能做的事并不多,好好做好一件事就很好了。
Related Artists: JI WENYU & ZHU WEIBING 计文于-朱卫兵
Related Exhib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