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Home | Exhibitions | Artists | Research | Press | Shop | Space

天台艺术季:艺术地呼吸|artnow by Noblesse
2024-12-11 11:02

作为连接空间、大众和艺术的纽带,公共艺术直接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公众对艺术和世界的理解。

穿过由Thomas Heatherwick设计位于复星艺术中心四楼的Cloud Bistro,踏入由日本艺术家宫岛达男创作的名为“空中花园”地面艺术作品的露台时,可以俯瞰外滩黄浦江两岸最为壮丽景象。通过现实城市景观与充满想象艺术创作的观照,在这里收获一份与艺术不期而遇的惊喜。



5月20日,复星艺术中心于四楼“数字空中花园”推出了第一期天台艺术季,为公众在特别的日子里呈现艺术家苏畅的雕塑作品。作为2021复星艺术中心公共艺术年众多专题活动之一,天台艺术季期待将城市建筑意义上的天台转变为展示艺术、联结生活、启发思考的户外公共空间。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复星艺术也将会继续定向邀请装置或雕塑艺术家在上海外滩地标性公共艺术作品在四楼露台展开创作。通过契合上海城市气质和天台建筑空间的场域特定作品打造新的都市人文景观,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和了解公共艺术,进阶探索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精神的塑造和意义。


本期天台季,观众可以看见静置于地面之上的三处白色雕塑——《连续呼吸》、《肌肤循环》和《连续的圆》。作为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的青年艺术家,苏畅善于以简洁的语言直面对雕塑本体的讨论,认为雕塑拥有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其作品探讨了混杂着经验与记忆不确定却又真实的感觉。本次展出的作品原以石膏为主要创作材料。不同于大理石,石膏并非稳定且理想化的媒介,却是最为简单的雕塑材料。同时,艺术家根据复星艺术中心天台的自然环境,此次特别采用了石膏铸铜工艺,让原本看似脆弱的载体承载了更为直接与恒久的精神性。在最近阴晴多变的日子里,自然环境于雕塑作品上留下的痕迹,也让作品有了不确定且独特的时间性。另外,在作品的展陈上,艺术家亦将展示空间与城市景观的关系纳入考量,通过作品在270°临江观景露台与上海外滩和陆家嘴景观的并置,以及观众去往Cloud Bistro与作品的不期而遇,为观看和理解世界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思考的可能性。在对雕塑“形”的塑造上,艺术家打破了公众对日常物体的惯性认知,通过对日常生活熟悉的物体,如本次作品中的管道与人体局部的变形、拼接,实现了从“外”转向“内” 观看方式的转变。当观者面对以奇怪方式组合的管道和莫名形状的肢体时,不得不摒弃其惯常对于雕塑作品形状、质感、材料、色彩的关注,转而试图探究作品标题与实际所见背后存在的某种关联:剥离日常功能性的管道如何被赋予了呼吸的意象?肌体反常态的叠加与拼接构成了何种意义上的循环?雕塑的观看角度是否存在一种有意识的引导?






关于种种好奇,在开幕之前,Artnow有幸对话本期天台季艺术家苏畅,试图探究本次艺术创作背后的隐藏过程和意义。


artnow:

此次项目是通过契合上海城市气质来特定创作的,您在过往作品当中也一直思考城市和雕塑之间的关系,那这一次的创作灵感是什么?



苏畅:

其实我是线性地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地方工作。所以灵感不是突然一个事件激发我,反而是像雕塑内部工作的方式。我做一件雕塑,我脑海中大概有个构想,而不是画很多草图,将所有在思维里养成。如果感觉接下来可以这么做,那么我会一步一步进行下去。在塑造的过程中,我才会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其实就跟如何放置它们一样,如何把它们放好、合适、在它对的位置,都是从实践中尝试出来的。


artnow:

这两年您有很多的展览,去年的西岸艺术节有您的“雕塑实验”单元,今年在香格纳M50有个人展览《洞》,相信一定非常忙碌。此次在复星艺术中心四楼的“数字空中花园”中展开创作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呢?



苏畅:

通常我做雕塑主要考虑自己的心理感受和状态工作的,受到外因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强。对于我来说,我的创作思维是一致的,可能是一种工作方式的不同或者是创作技法上的不同。由于我在上海生活,我对这个城市就会有特别的、模糊的感受,这并不是只针对一个很确定的点位来说,但还是会不一样。



这次我并没有使用体量感特别强的作品,而是选择跟人的身高是比较接近的。我希望跟人的距离是更近一点的。就像我以前说过,雕塑是一个中介,雕塑让人和景观,让人和人更能接近。而且这一次的作品都没有放底座,观众可以离它们很近。而且它们也有很多空间,作品可以把小小空间扭曲。所以观众穿过它们可以看到背后的东西,和一些变化。而且这一次在户外展出,跟室内展厅感受非常不同。作品可能要面临不定的天气因素——雨啊,风啊,甚至是汽轮在附近嗡嗡作响,我觉得都是好的。



同时,跟最近在展作品有所不同,这次是铸铜的。我认为置换是雕塑中的比较重要概念。譬如你把现实的物体置换成石膏,外形置换成内形,通过水、泥不停地置换,再把脆弱的形置换成铜。我觉得不停置换是在雕塑中重要的方式,你看到它很简单,但其实非常复杂的置换。比如《肌肤循环》,是通过我一些朋友的动作来的灵感。《连续呼吸》,我故意做的一面是光滑的,一面是粗糙的,人性仿佛也是如此。不确定的、不明确的,很常见但是也可以跳出日常值得讨论。





Image
“苏畅:连续呼吸”展览开幕讲座

嘉宾从左至右:《公共艺术》执行主编吴蔚、艺术家苏畅、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及策展人鲁明军

图片来源:复星艺术中心





artnow:

这一次作品是作为公共艺术的形式面向观众,您对此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寄予作品吗?



苏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心理学家肯特认为人在不同空间的行为不是随意的,而是因空间不同特定的。在此之前的心理学家大多都会以人的行为来分析人的心理,但后来发现,人的心理受空间极大的影响,在不同空间,行为也会不同。雕塑其实也有共通之处。它受人和空间的共同影响。它大概是直接感受着微妙变化的。对于我的作品,我希望是内容可能是艰深晦涩的,但呈现的形式是简单明了的,大众都能接受的。





Image
“苏畅:连续呼吸”展览开幕现场

图片来源:复星艺术中心





artnow:

本次作品还会在日后创作中延续下去吗?



苏畅:

当然。这一直是我的创作主线。其实本期作品年代也不一样,《连续的圆》是2013年创作的,当时我尝试能否用极为简单的方式做雕塑。放置在这里,也想做个实验,想看看观众能否感觉到。



artnow:

您怎么看待作品作为公共艺术形式来展现?这次天台季和复星艺术中心的合作契机是什么?



苏畅:

我觉得复星艺术中心天台季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这一次受到主动邀请,让艺术家对话,之前都是我自己做的对话。其实,雕塑在美术馆和画廊,吸引的人群具有一定的定向性。但在这里,可能有更多的人被作品无意间吸引。



有很长一段时间,公共艺术是献媚讨好观众的,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方向。在我的意识中,正确的方向应该是,公共艺术是美和高级的体现。简单来说,就是把把作品移出干净的环境,它是否还仍然具有一定的力量。





Image
“苏畅:连续呼吸”展览开幕现场

嘉宾从左至右:《公共艺术》执行主编吴蔚、艺术家苏畅、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及策展人鲁明军

图片来源:复星艺术中心





正是在试图探究的过程中,观众得以跨越雕塑与现实的界限,迈入可以生发更多可能性的新空间。在艺术家以物理介质所营造的心理空间中,艺术家为人们构建了一个特殊的空间场域,激发我们自由发挥想象力,跳出熟悉的日常生活与惯性思维,从“外”至“内”观照自我与现实,反思世界,深入感受艺术赋予作品独特的能量与精神感召,进而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自身关系进行思考,这也正是公共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关于2021公共艺术年

2021年,复星艺术中心将陆续推出艺术家驻留计划、国际公共艺术研讨会、ANNEX空间策展实践、复星艺术中心天台艺术季等多项旨在打造公共艺术发展生态的专题活动,推动上海公共艺术的深入发展,让艺术更好地融入城市空间、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实现“转角遇到艺术,让艺术走进生活”,将公共空间转变为艺术美育场域的美好愿景。同时,复星艺术中心将通过涵盖扶持艺术创作者、促进艺术传播与推广和连接广大艺术受众在内的多个专题活动,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与艺术直接对话,在精神层面与艺术达成互联,为公众带来更为鲜活、包容、多元的文化艺术体验。

-----

Related Artists: SU CHANG 苏畅

Related Exhibitions:

Breathe Continuously 05.20, 2021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ShanghART Gallery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