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章清是这样评论章清作品的

艺术参数第五版第7期第3个对谈 2016-05-24

本期《艺术参数》评论章清作品《地下》。本期第三篇对谈,邀请作者章清本人参与。

艺术参数图形并非价值高低的评判,个人“参数”数字的高低只是“修辞”,只是用于容纳不同个人表述方式的不同夸张尺度,暂无实际意义。图形用于寻找,并比较不同个人,对于作品“方向”的“观点”,并据此考察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本期《艺术参数》考察作为观众的艺术家,在“艺术家网络”中对比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三篇访谈是考察差异的过程记录,并非最终结果,供有兴趣具体了解的朋友阅读。最终考察的结果会在下一篇文章发布。

第一部分“作品”&第三部分:“艺术家的自我表述”

艺:章老师您好!您的“艺术参数”图形跟平均值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您本人的最高项是“观念与认知”,第二项是“元素与媒介”。“问题与语境”这一项参评者都给了较高的评价,虽然在这件作品里,这一项比较重要,但这次对谈里,我们略过这个已经取得了共识的部分。(与金锋老师的对谈里,有专门谈及这个部分。)我们谈谈有较大的区别的几项。您的评论图形说明这件作品里,您关于“观念”的部分是最为重视的。而“平均值”体现出大家没有很好的看到您在这一部分的思考,您怎么看这件作品里,“观念”的部分?
章清:我看到了,这一项“观众评论”认为偏低。我认为是这样:我一直在研究“监视”,到“语境”当中去思考自己的作品,一直以“接受这个语境”的角度去关注,去切入我们当代,把我敏感到的东西“带“出来的。不涉及这个领域的人,也不是很关注我的情况下;或者关注我,但没有真正进入到这个语境里去的时候,对于“观念”部分的评价,偏低或偏高都很正常。相对于我的其它作品里,“观念”这一部分,我自己的评论是比较客观的。
艺:还有,在您的图形里,“元素与媒介”是第二高的项,而平均值图表里,“元素与媒介”是偏低的。
章:单纯这件作品来讲,我觉得在“材料”上面,和视频内容之间的逻辑呼应,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我觉得“材料性”上面一个比较好的突破是:“我找到了材料之间比较“逻辑”的运用方式,但是这个逻辑运用方式也是建立在感性上面的。我在多次实验当中发现这个材料的可能性,那么我就按照这种可能性,或者喜欢的,或自己的视角,回到视频内容,互相之间产生一种呼吸。”这是我作品当中自己要求自己做到的一点。
艺:现在,我试着表述“平均值”的观点。当然并不存在“平均值观众”这个“人”,或“主体”,但“它”揉合了很多观众的看法。“它”大概看上去像是这样的一种观点:大家觉得这件作品里,这种“元素”也就是“监控”这个东西并不是特别突出的东西,大家并不关注这些材料。
章:对,我觉得材料本身就是没有什么特殊性的。如果我使用这个材料在我装置里,“内容”能衍射到更多的意义,那么便我觉得这个材料跟我做的事情是很匹配的。我一直想运用这个材料,但是我不能够因为材料去制作一个作品,这不是我的逻辑。可能有艺术家是这样:“觉得这个材料“找到了”,就去做,把这个材料“可能性”做出来”。我是先以主题切入方向为主,然后不同的“材料和媒介”去衍射。在创作过程当中会找到一个比较舒服的材料,经常会去应用。我不会以材料的“形式感”为先导,我的作品中,“视频”与其它材料也是平行的关系。
艺:你的创作思路里是重视“元素与媒介”->“观念与认知”这个层次的,但是观众的视角不同。您很希望观众能够体会到你在方面的思考过程吗?
章:作品其实表露着很多触点,有一些观众,在一个点上,能有共识。但是也有的观众会从另外一个点入手。要求观众跟作者一样呼吸,这是几乎不可能的。能有一些认知,我觉得就已经挺好的了。
艺:你的很多工作不就是为了促成这种认知吗?你在创作的时候,你对材料和展览呈现,作品呈现很多“语言”上的选择,不都是为了让观众能够看到你思考的部分吗?
章:如果观众说阅读感跟我类同的话,我还是很高兴的。观众的感觉,和我的感觉,这是两个概念。创作还是比较个人化,但内容和材料组成的形式之间是有呼应的,我觉得是所有艺术家想要做的事情,但,有20%观众体会到就已经非常成功了。还有“观众”是谁呢?如果观众是特殊群体,比如是艺术家,我觉得互相之间都没有问题,但是普通观众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事情。
艺:您希望尽量缩小这个差异吗?
章:我其实是要找一个中间的状态。我很喜欢观众走过来说:他能够感觉到作品里“下水道”这个元素所带来的意义,谈这个材料的“特殊性”,与内容之间的逻辑。我觉得这里观众是可以读到的。至于我在作品中使用的,这个材料的另外一种意义,他读不到的话,也没有问题。
艺:你有没有觉得你有什么核心的东西,如果别人没有读到的话,就算这一次看展览没有成功?
章:观众都是被监控的,在这个公共空间当中,我把这个打开,监视的心理,这就是我要讨论的内容。很多观众说了很多,但是真正读到我拓展的方向的人不多,可能陆兴华老师比较明白一点,因为我跟他交流比较多。
艺:陆兴华老师也使用艺术参数评了您的作品,他的几个项都是比较平均,“问题与语境”,“理性与秩序”,等五项都很高。你明白他的意思吧?“元素与媒介”也低一点,“非理性与失控”非常低,“观念与认知”偏低,这也是跟您的结果是反过来的,几乎每项都跟您反过来。“问题与语境”&“现实与再现”这两项,大部分人都会填得比较高。可见这部分是有共识的,“问题与语境”大家都可以看到,你是重视这个的,这一部分在作品的沟通中相对是比较成功的。但“理性与秩序”这一项的区别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您的想法和所有参评者所看到的正好相反。
章:这就是最大的区别。观众觉得理性的东西偏多,相反我觉得这件作品是感性的东西偏多。他们认为在这件作品里,我的理性程度偏高了。其实,艺术家不断的在一个语境,一个视角里面去探索,会有一些不同于被研究者,这样便诞生一个被研究者的视角,慢慢拓展,产生出很多感性的东西。这里面的分歧,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
艺:金峰老师对您特别了解,觉得说您作品“很理性”是很奇怪的,但是他指出这一件作品是“展览之眼”,所以具有了特殊的理性控制。对其它人而言可能不同。比如作品呈现中,您使用了监控,使用了电子器材,满是电路的东西,而且你知道监控这种东西是很“理性”的,很“逻辑”的,是“单向”的一种观看,所以这种东西给人家非常生硬和冰冷的感觉,所以“理性”的感觉会很强,对吧。您怎么看你跟所有观察者反过来这种情况?
章:可能我以前的作品更加直接,给人留下那样的一种感觉。但现在因为“做”监控,监控和我以前创作有很多的出入,我在找一些东西,这里能够让我做作品的东西,这个触动了我,我把他拿出来。
艺:我可以理解,我一看您的作品,就知道你在作品当中寻找很多感觉。我观察到,您很多作品的金属部件是悬空的,晃动的,您不想固定住它。在我看来这有一点像“典型的”对于“理性主义”的一种反弹,您展览里有太多的设置是很“硬”的,比如说屏幕是方的,支架设计也是方的,都是直线,这种东西给您自己造成一种很强烈的“心理暗示”,也许甚至让您觉得有一点难受,让您必须有什么“松动”的东西抵消这种特别生硬的感觉。特别生硬的感觉所有人都被传达到了,至少视频屏幕普遍是方的,这个体现在每一件作品里,暂时是如此,而且布展中“窥视”的孔洞也是方的,进入展览的走廊也是很长的直线。这种“理性”感很强,在我看来,几乎可以说,如果您不刻意的松动一些东西的话,所有东西都可能硬得感觉“顶住人”了。所以我觉得你弄松一些东西的行为,就有一点像“浪漫主义”对“绝对理性”的一种应激反抗。您为什么要把作品装置弄松动?为什么让它晃动,而没有固定住呢?
章:我开始的时候试图把装置往经典化数据的造型设置,有一点类似于“蒙德里安”。我喜欢这个艺术家设置图形的方式,我就用那种逻辑方式做我的装置。我觉得这种东西的确很漂亮,但对于我的作品而言,其实并不同。我的作品很难切入到这种语境当中去。而且我作品更多的是需要一种释放。我在尝试用系列的方式,做过很多实验,很多我发现这种方式更加合适我。我把一个装置通过我的力学原理加固,加固以后形成空间的一种力学感。一般做法是在“根基”的地方进行力学加固,焊死,或者里边打龙骨,我把常规的做法去除掉了。自然的,物理的力学导致他们坍塌。左边比右边大,那么左边就会倒下去,右边跟着侧翻;如果我用悬空的装置,就会整个坍塌下去,另外本该悬空的搭在地上,那边是垫高的。这时候就有看新的一种力量:“我自己在这种监控下所感受到的这种,说不清楚的感觉,或者“氛围”。这“力”与我的作品特别配合,我就把他拿过来了。而且这种有弹性的东西,一下子让我觉得,特别是在我监控里,“很舒服”。而且,在现场效果中很有效。因为监控这个东西很冰冷和生硬的,而且我们已经使用了太多,很难再勾起观众对这个事情的敏感性,当我用了这种弹性的,有危险性的,即将会倒的那种装置以后。观众反而有新的本能反应,就是对日常当中的麻木作出了一种鞭策,这个你生存在环境当中的“力”,你自己的“感受”马上就会自发出来。这个就有了监控里的心理状态了。
艺:但是您并没有很明显的强调出来,我相信很多观众看完这个展览并不知道你有这个想法,会觉得您原来便是打算以这个形状固定的。
章:这个其实确实是不需要跟观众说的,他们只要看到了,便足够了。
艺:你希望是隐藏的?希望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吧?
章:对。其实最终产生的效果是观众能够感觉到的东西就是我要的,这就回到你刚刚说的问题,观众和我在对作品的认知上有多少相似度我才会满意,有人说出一个点来就OK了。
艺:那,您不觉得,“能更多的理解您”的观众,是“更理想”的观众吗?
章:我想没有这么简单。
艺:比如这篇对谈之后,读过这篇对谈的人至少知道了您对这件作品里“非理性”的控制,和对“理性”元素的态度。这样是否能使观众变得“更理想”?
章:肯定会有更多的误解了。
艺:理解导致更多的误解?
章:而且就算创作的时候就给了误解,我也觉得挺好的,对方产生出新的东西给我,我的东西也返回来了。
艺:连误解也可以接受吗?那么你是否可以很随便在里面使用元素材料?
章:要随便运用元素的话要有很强的能力,我觉得我还没有这个能力。

第二部分“艺术家网络”

艺:艺术之间的讨论是否变少了?
章:这个东西没法说,有的人很会做作品,有的人很会说,“很会说”不一定等于“会做”。《艺术参数》这个讨论,我在想,你这个东西弄完以后,是不是有可能觉得讨论是无意义的?
艺:那也是很不错的,我便有没有白做这件作品。我并没有先入为主带着一种结果来创作,我用作品在考察这个问题。所以第二部分我想讨论这个问题,我想知道您是怎么看的?艺术家之间的讨论确实比以前减少了对吧?
章:对,就没有讨论。平时非常好的朋友会谈一些事情,和其他人不会。以前有一种热情希望把自己拿出来晒,对方也希望晒,自从有了网络论坛以后就好象就没有了。
艺:是论坛取代了大家原本的沟通方式是吗?
章:原始时代的那种讨论没有了,我们必须面对电脑才会说话。面对面能交流的东西被取消了很多,这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各自成长的方向不同。
艺:假设我质疑一下这种沟通方式,是不是这种电脑或手机是经过修饰的沟通方式?比如说打字的沟通,便于进行很多修饰。就像是一种表演,你在打字沟通的时候,你说的话跟自然表达是不一样的,因为你可以更从容的考虑,你会修改,最后说出来的话甚至都不是你平时说话的语气。
章:我觉得用Guest(论坛中的匿名留言者)那种方式是歇斯底里的,是把人性完全可以掏空的一种感觉。你可以很虚伪,也可以很疯狂,因为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可能只有(ArtBaBa)网站总监可以看到域名,知道你是谁,但那是无所谓的。这种论坛诞生后,你可以发现人变了很多,有人变得特别虚伪。跟面对面谈话很不一样,其实那个(论坛)更放松,我想骂就骂得彻底。平时也许会说某人作品不好,但不敢面对面骂。假如你是Guest,你就可以把不满都说出来。或者有人当着面不好意思夸一个人,比如“这是今年最好的作品!”论坛里他就会这样写,完全像是夸张,但是这才是真正真实的,我这么觉得。
艺:那么您看到网络交流是特别有价值的。
章:Guest有价值,比面对面谈话更加不用修饰。
艺:但是这种非常碎片化的沟通,会不会导致这种沟通没有办法深入?
章:这就是论坛交流出来的问题,只是只言片语,没有办法把问题尖锐化,你永远也不可能一对一谈话,其他人一说话就把事情搅乱了,整个论坛永远在一个混乱当中。
艺:那您觉得好吗?
章:可以做出改善,设置成有时候可以一对一的交流,这个有意思。而且依旧保持Guest身份。
艺:好,那我再提几个网络沟通的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对网络沟通的几个一般性的质疑。网络沟通,有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现在信息数量增加很快,会导致您搜索的范围实际上是缩小的,因为您想要看到的信息,会被大量的填充进来,耗尽您的话题。您对某一种信息关注的时候,总能看到。正反面信息都很多,但“搜索”反倒会支持您的观点。您想要看什么的时候,您反倒看不到别的什么观点了。
章:这个我觉得好像问题不存在,我觉得这个好像你假设性太强了一点
艺:您觉得没有问题。那么,还有“回声化”的问题,比如你在网络上面谈论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收到另一种支持的声音。您的想法,会在网络里发酵,变成一片基因碎片,在网络上循环流通,到某些地方又还回给你。数据的扩容会使你总能找到同质化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很可能是“回声”。
章:没有吧,这个事情。我刚才说网络对话论坛,最大的弊病是,没有办法将一件事情好好的谈下去。这个可能性消失了。谈话中突然一下子信息量就膨胀起来,无数人,无数信息涌进来。这时弊端出现了,和面对面不一样,问题被复杂化了,或者方向性被增多了。论坛出来的人没有办法跟普通人正常交流的。我是希望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可能做一个这样的论坛,就是。。。
艺:比如Guest永远跑不掉,因为要留下电话号码?
章:艺术参数可以这样做吗?
艺:不一样,我不太想这么做。因为我考察的是比较具体的问题。《艺术参数》评论图形并非终点,而是过程。我希望通过这些数据抓到一些问题。就像“大众评论”是一种清晰的意见,但“他”并不存在,不过有“他”的数据有存在的意义,能从现实中抽取出信息。您怎么看待现实中的“论坛”,如果从整个艺术生态的角度来考虑的话,就是美术馆,画廊这些体系里。
章:现在的论坛是这样的,比如说放到美术馆去的论坛,放到艺术中心的论坛,这个是面对面的事情。其实不具备批判性,也不支持一个艺术家认真的成长。特别好的一面,只是“分析”,我觉得“分析”就是介绍艺术家更宽面的交给观众。这是有一个很好的出发点,这个功能是有的。现在对于全世界的社交网络都是,facebook,推特,这样的东西,面对面骂的契机没有了。没有人这么傻的去骂,因为这个是暴露自己。我只能够所有东西都点赞,都说好话,这个就失去了网络最好玩的地方,就是你想说话,却没有地方说,你不敢说,所以现在网络谈话都是这个状况。
艺:艺术家群体之间的关系网,也就是“艺术家网络”现在是什么状态?我们刚才聊了,大家用聊天的方式转换到互联网上去,网络论坛上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重要吗,在现在艺术生态里面,艺术家之间的关系网对于现在这个生态来讲重要吗?
章:大家都是在恭维,很客气,很尊重。以前,当我们想要把作品做的更好的时候,我们希望艺术家群体间的谈话能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契机,我觉得现在是看不到了。除非我跟某人关系不错,我们也会聊一点艺术,那也是只言片语的事情,这种东西对我有多大的帮助?都没有很深入的去谈,谈的也太少了。
艺:“艺术家网络”里已经没有沟通的需求了吗?
章:因为现在网络社会太强大了,不需要你进行个人的信息交流,因为我看朋友圈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在做什么事情,我跟他见面的时候肯定不谈这个事了。在我们没有很好的网络的情况下,网络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比如在2003年之前,那时候只有美术同盟,很稀少的几个论坛。那么我们见面以后会谈某一件事情,谈这个事情对我们艺术状态有什么样的意义,或者触动了我什么东西,我会把我的感受告诉对方,这是比较真实的一面,现在有了网络以后,这个东西变成这样:每个人都看过东西你还会拿去谈吗,大家知道你也上这个网络,我也上这个网络。比如今天有某个艺术家的个展,我们都看过了,然后网络上都点赞了,回头我们还会聊吗?不会聊了,这个谈资已经耗尽了。
艺:好的,很清楚。您认为“谈资”本是一种“沟通货币”,网络使这个货币“通货膨胀”了。OK,我理解了。
章:是,价值已经完全削减掉了。
  
第四部分:艺术参数与商业
本该是第三部分“艺术家的自我表述” - 但跑题了

艺:您填艺术参数系统对您提出的问题的时候,你当时觉得有一些尴尬是吗?(想问的问题其实是,您是否不愿意彻底表露艺术家的意图给观众。不过想谈的问题在第一部分里已经很好的回答了。)
章:有一点尴尬,这个尴尬就是,让觉得参与了我本不该参与的事情。平时是应该完全的剖析自己,但我拿到《艺术参数》,反而没有办法剖析我自己。
艺:为什么?
章:因为那一张表是你的思维,我要进入到你的思维,我会觉得很磕碰。因为我自己有答案,等于我的答案跟你碰,这个答案是不是跟你说的东西是不是一致,我要顾虑这个东西。《艺术参数》程序对我提出的问题,和我评价我自己的作品是有一定出入的。我想选择的答案很多在这里面没有,只是接近。我看到你的排序,有的选项排到第二的位置,我觉得应该是第四、第五。这里边有很多出入的。可能导致了这个结果。可能是我跟金峰他们说的是一件事,但是回答问题的选项反而变成了两种。
艺:您可能以为《艺术参数》问题的答案选项,分数是按照次序排列的。并不是这样,奇数题是的(为对艺术不太了解的观众提供解读作品的辅助),但偶数题不是,而且选择不同选项后,每个选项的分值会根据其它选项的选取,以及前面题目的答案而变化,并不是固定的,算法比较复杂。这里有我的考量。也许能够如金峰老师所说,一开始填的时候,觉得很多问题都找不到合适的选项,但是评出来的结果和概念是大致接近的。其实我用了很多方式转换大家对一个东西的观点。您觉得找不到合适的选项,因为您不是这么思考问题的,这很正常。但我不得不用一些问题把大家综合到一个同样的评分语言里。让大家都在八个相同的标准里,衡量自己对一件作品的看法。用分数高低将一部分意见消耗掉,留下在方向上的区别,这样的结果才有办法做横向比较。当然,问题还很多,也永远会有新问题,我会继续改良题库,这其实也是《艺术参数》这件作品的关注点,我用它在社会中考察这一部分。您也可以将您觉得缺少的问题和选项告诉我,我会试着考察它在“系统”中的位置。
章:我觉得你应该把商业放进去,很多艺术家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在50%,你把别人50%的东西去掉了,这个事就不真实了,我们总是把一些跟艺术没有关系的东西剥离掉去谈,我觉得这个挺假的,就应该把它放进去。
艺:如果商业方面,像杰夫昆斯那样对待商业,或者如果专门针对商业问题创作作品,和观众探讨商业环境的社会意义,这是属于“问题与语境”这一项的考量。如果把商业这个东西,抽象到“观念”的方式来探讨,那“观念和认知”这一项可以探讨。如果你对现实做具体的考察,牵涉到商业在现实中的状况的话,图表里有“现实和再现”这一项。如果只是“手法”问题,也有“理性与秩序”这一项可以评判。
章:这个东西我觉得纠结。比如现在很多做“装置”,“录像”,“行为”的艺术家,几年下来没有卖,但是后来画卖得很好,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进入这个讨论范围吗?
艺:绘画可以用《艺术参数》讨论,但是商业是画面要传达的东西吗?
章:我觉得我们总是把商业的东西抛掉以后去谈艺术。其实我觉得这个反而也挺假的,大家都想卖。我希望你能把商业的部分考量进去,那样我们就可以很健康的去聊。
艺:还是回到这个问题,如果商业上面考量是有艺术价值的。那么我相信这个图表里面从“问题与语境”,“观念和认知”,“现实和再现”可以体现出来,甚至“理性与秩序”方面也可以考量出来一部分。但如果说单纯从商业的角度谈作品的呈现,就因为商业做得很成功,所以艺术价值就会相应提高吗?难道应该以价格,乘上一个系数?这个数字的水分如何挤压?还有,比如说艺术参数这个东西,我很难想象艺术参数这个东西能卖钱,我没有考虑很多关于卖钱的事,我也不觉得我就不真诚了。
章:其实大师也考虑商业的事情。
艺:我当然希望能够看到大师,我希望用艺术参数找到这个时代里,新的大师。但我不希望,因为商业成功就认可他。文艺复兴时,很多大师商业上也很成功,但今天欣赏他的作品时,并不会想到他商业的成功就给他的作品加分吧,给拉斐尔加点分,给达芬奇扣点分?我们对他艺术作品的欣赏并不是在欣赏他的商业成功,是吧?所以我相信,还是把“商业”用“观念,问题、现实”这三个方面来考量这件作品跟经济的关系,会更有学术价值一点吧。我相信,“从比较学术的角度来观看作品中的商业”,这样的思路甚至有可能反而把商业部分的价值给抬得更高了,
章:我觉得你的东西做还真花点脑子,也花了很多精力。因为你在讨论一个艺术体系里边最严肃的问题。其实你在认知:“学术讨论到底是不是该存在?”或者“这个存在价值到底在什么样的意义上面?”这些就是很核心,我们为什么去谈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再去讨论?也许会在作品中找到答案。
艺:您怎么看待我们现在的对谈?
章:你把我们三个评论者(邵一,金锋,章清),分隔在三个不同的房间,都是跟你说话,我们也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到读者那里,相当于是,我们四个人坐在一起谈话。各自评论在对比中产生出新的阅读趣味,对比强烈。
艺:是的,这是我希望做的事情。这是《艺术参数》作品使用的方法。谢谢您的参与!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