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曾梵志

理想主义 作者: 郭健超 (Kwok Kian Chow) 2007

曾梵志所创作的戴面具的肖像作品早已成为中国当代绘画的表征,人们即使不记得画家的名字也认得出画。在这本画册里收录的两篇文章中,由法国圣埃迪安娜现代美术馆馆长罗兰·赫仪在收录于本画册中的一篇文章里提出个人的评析,指出曾梵志的绘画是一种叙述,这种叙述是画家通过创作经验而产生,曾的艺术体验被比喻成“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赫仪认为曾梵志创造了一套新的视觉语言,他的艺术不能被归类于美术史上的某个流派。他以“短暂的”、“多变化”及“神秘莫测”这些形容词来形容曾梵志的作品。

虽然曾梵志常常被冠以表现主义派的画家,从表现主义画派对于形象进行扭曲而产生视觉震撼力这一点来说,他那融合了写实主义与变动姿势的绘画风格并不是表现主义的特征。表现主义画派的另一个特色是创作者透过作品表达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或许就因为曾梵志的作品引起观赏者心中强烈的激动而使得人们以表现主义画派来形容他的风格。赫仪认为曾的画本身才是产生画面动力的因素,与他个人的主观性是两码子事,他只不过是为这一股生命力“催生”的论点颇富有吸引力。


中国绘画美学

当艺术评论者普遍爱把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创作与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及国际当代艺术联系起来讨论的趋势之下,或许我们在赏析曾梵志的作品时,重温一遍中国绘画美学的基本原则,会帮我们理解他作品的表现性。中国画的形象不是为了模仿或再现实体而创作,其目的是表现大自然多变的状态。中国哲学家和画家努力通过创作去达到“写意”的目的。这表示画家的内省是他累积智慧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反映自然的变幻无常,进行人文的内省以及画家与观赏者同时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阿尔里基·密登朵夫对于写意一词的“意”的翻译),这些特质是与西方绘画再现景物(包括表现主义代表人的主观性)的特征,完全是两码子事。

另外,中国文人画的内向特征或许也能用来理解曾梵志作品形象的不确定性。观赏者从观赏画作而生发的感应是局限于时空因素,观赏者和画家并不需要拥有共同的叙述或内容。中国画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文化意识和象征标志的影响固然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油画媒材的视觉效果和灵活性却让画家有更开阔的探索空间。这些条件正好和变动的画面、非模仿自然的风格和不要求观赏者了解内容的因素,相互吻合。我们将中国绘画美学、西方的油画媒材和后现代多元化、多意义这些条件联系起来就能寻找到赫仪所说:“曾梵志画中那个未知的探险地”。

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理想主义
                                                                  
本画册所收录的另一篇,由国际知名艺术评论暨历史学家罗拔·摩根所撰写的文章,提供了与赫仪相反的观点。赫仪着重从扎实的、感性的、视觉效果的角度来欣赏曾梵志的画,摩根则提醒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的同时,不能忽略作品的社会、历史与个人际遇的背景资料。他也认为曾的作品有其艺术价值,并非只配合大众化的诉求。曾梵志的艺术应该被放在历史的轨道上来审视:文革远远过去,我们回忆近年的人事,为全球化的弊病忧虑时,自然而然会联想到这些画作背后的历史背景。

这种从历史观点来评鉴曾梵志作品的方法,或许就是摩根所说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尽管这一种评论也可能包括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的评论。曾梵志的“伟人1-5”系列在描绘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及毛泽东这几个先驱思想家和马克思主义政治领袖时,采用了能发人深思,引发多层次诠释的艺术手法。初看时他们只是那几个熟口熟脸的(是否)思想家和政治领袖(较妥)。然而再看之下,这一批以单色画成的人物肖像上面布满了错综复杂的线条,再加上人物的血红嘴唇,不禁令人感到震撼、错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英勇、颓败、疑难、永恒或超脱,甚至复苏的理想主义的表征,这些肖像能不引起人们万般的联想?

曾梵志在新加坡美术馆所举办的画展以理想主义为题目与“伟人系列”不无直接关系。但同时也针对以“理想主义”为题的,展览的第一幅画的内容。这一幅画描绘两个男人,其中一个正在帮另一个长者身份的人整理他的红领巾,两人把手靠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下面是鲜艳的花丛,背景是明快的粉红和蓝色调。这一种理想主义的体现手法,配合有关教条主义和集权等概念的联想,相信参观者在浏览画展时,必会引起种种幻想和情绪,不禁想起詹姆乔斯的名句:一个患有理想失眠症的理想读者。


创作系列及资料年表

曾梵志现居北京,于1991年自武汉的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医院》和《肉》这两个系列是他1993年刚移居北京时的早期作品。这一批作品很有表现主义画派风格的影子,然而中国艺术学院派的影响也颇明显:有些画作在结构和形象上受中国写实主义、年画的影响,可能也包括文学。这两个系列以人体皮肤的颜色描绘,令人自然的联想到残酷、绝望与死亡这一些字眼。

曾梵志以1994年首次面世的《面具》系列著名。杰出艺评家栗宪庭曾经问曾梵志创作《面具》的动机。曾梵志说他性格内向,初到北京面对那么多陌生人,他心中有许多感触。对他来说,这一批被评为成功地反映蒙面人心理状况的作品,可谓是他宣泄他在社会上与人交往所引发的感受的方式。《面具》之后,曾梵志又画了《肖像》系列,其中部分的人物不再戴面具,他们有了明确的身份。《伟人》系列属于这一期的作品,作于2004年。

曾梵志除了画人物也对风景有浓厚兴趣。风景在他的画作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近年最新的作品《无题(夜)》全面地得到发挥。他的风景画经常描绘浓密的树林,林中不一定有人踪。树林以生动繁密的笔触描绘,隐约中似乎能反映一股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他笔触的强烈感染力令人激发一种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孤苦无助的感觉。我们美术馆的这个展览将展出曾梵志未公开过的新作品。

展品的陈列

开始的时候,《曾梵志,理想主义》本来是个回顾展的构想,打算展出曾梵志重要的作品,包括《医院》、《面具》、《肖像》和《无题(夜)》系列。我们也特别考虑和美术馆的建筑结构能相互配合的作品和展览设计。新加坡美术馆由历史建筑物改建,其中1.10 和2.10这两个展览厅是位于两层楼,由楼梯连接的L型展厅。展览厅一边是一面大窗,参观者可以从展览厅的不同角度去远远观赏曾的画,能以圆环式的感觉来反复观赏。

或许曾梵志作品与美术馆的建筑形式的配搭和新加坡的国情等等,也都曾影响我们去以“理想主义”为展览的题目。身为展览的策划人,我们都很欣赏曾梵志作品的开放性质,希望通过作品的展示设计,让观众进入一个圆形的视觉探索历程。因此,按照创作年份来排列作品的方式并不适合。画展以一幅最小的、和展题同名的作品开始,像是一种结论(理想主义),可是跟着下来是《无题(夜)》,马上将理想主义颠覆。楼梯旁的墙壁上展示的是曾梵志创作的马、列、毛人物系列。《医院》和《肉》系列则挂在楼梯和大窗之间的小空间。

楼上的展览厅展示的作品是《面具》和《肖像》,从这里观众顺势直接进到展览最后的一个展厅,去参观《夜》——这是此次展览最大的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一个女人孤单地走向未知,她身上的白衣发亮,头发飘然,她在周围浓密的树林和孤寂的小径上行走,天色阴暗——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想境界。

相关艺术家:
ZENG FANZHI 曾梵志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