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ACMI访谈-与Zara谈新女性2

完整版 作者: 杨福东 2014

1)
您谈到了您作为抽象电影的作品,它们不遵循西方戏剧或喜剧的传统。然而, 您的许多电影确实涉及西方和欧洲电影(比如黑色电影)中的比喻。有一些评论家还从道家、儒家的角度来解读您的作品。


一部电影是怎样成为不同文化中不同思想的桥梁?
每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背景,地域文化和所受的教育都不尽相同。我成长在中国,从小接受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自身成长经验与中国的东方美学是分不开的,在大学里我学的专业是油画,同时接触了许多国画,还有其它一些传统的东西,中国的文化背景,无论传统还是当代的,对我创作作品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自己所受的教育之中,也涉及了西方的艺术,传统的或当代的,也包括西方(欧洲的)电影等等,
我创作电影很多想法和创作思路是不确定的。是由整体接受的教育、地域文化、成长经验等一些不确定的综合因素,形成了大的创作方向。
一部电影不能承载所有的文化标准,所有的不同审美趣味的思想价值观,它应该有它自身的审美趣味,以及自身的价值标准。换而言之,作者本身的审美价值或者审美特点,是其自身应该具备的,散发出来可以引发共性的东西,并为观众接受或欣赏。



2) 
您的作品质问叙述和一些电影的鲜明特征,比如:通过模糊化、重叠化、碎片化、用纱遮住、活人画,主人公变成了静止的画面。编剧和剪辑也创造出了非直线型、没有结论的内容。

您对于电影媒介的传统是什么态度?
自己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向往一种真正意义的“自由”电影,真正可以让自己天马行空的去创作、去飞翔的一种电影。所谓的技巧,还有一些常规叙事电影的标准操作模式,我觉得可以纳为己用,既可以将传统的创作方式放到自己的创作中,同时也可以不拘一格,甚至不讲道理的去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去创作作品。

从自己的角度来说,自己本身是学绘画的,并不是所谓的“有过专业电影创作和理论学习的人”,那在自己的创作中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和规矩可言。我觉得什么都是可能的、可行的,但并不意味着让自己的想法过度得自由泛滥,艺术家创作需要有一个“度”的把握,是艺术家潜在的,无形的创作标准。关于具体的叙事标准,剪辑影像的标准。这种感性的“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电影作为媒介本身用于创作。它不同于常规电影(它们通常作为一个工业产品用来消费人们感情的工具使用)。在所谓传统技术以及创作思路中,有很多可作为“一种新的影像介入方式/思考方式”,再拓展再发挥再创造的。如何去看待一种新的叙事关系,如何去看待数字电影技术转换的新的审美标准,这些东西都可以是不拘一格的去尝试、去突破。




3)
在之前的访谈中,您提到了中国电影,包括陈凯歌1984年的《黄土地》、1948年费穆的《小城之春》、也提到了吉姆.贾木许的黑白电影1995年的《死人》和1984年的《天堂陌影》。


有没有其他的电影、电影人或是艺术家为您最近的作品带来过灵感?特别是在以实验性手法来叙述这个方面?


让我感慨的像中国早期电影,除了像以前提到的《黄土地》,《小城之春》之外,还有例如二三十年代很多影片,都很优美;比如中国的默片时代,到现在看,都非常“当代”,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审美趣味和形式的养分在里面。早期的中国电影真的很棒,有很高的艺术标准。

除了中国早期,还有西方不同时代的的电影:例如,贾木许的《天堂陌影》;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安东尼奥尼和伯格曼等非常伟大的导演的作品都非常震撼,他们像你的老师一样,看他们的电影一边是在欣赏,同时也在学习。

其实世界各地许多艺术家和导演创作出了众多出色的作品,不胜枚举,都是值得欣赏和赞叹的,这些作品并非必须是实验性的,有时候是很传统的影片、电视、纪录片,都会给你很大的新鲜感,犹如看不见的养分在滋润着你。这些养分也可以是绘画的艺术家,当代的艺术家所创作的装置作品,绘画作品,行为艺术表演。例如60-70年代的录像艺术创作,包括戏剧方面,文学方面,小说方面等等有很多不同有天分的人,看到他们的作品,都会给予你不同的思考。

同样,除了所谓的实验性,在传统的艺术中,你也会收获到很大灵感。例如去大都会等博物馆,你看到了古代的雕塑、古代绘画、还有当时的文物,都给你无限的灵感与想象,它们承载了时间的含量以及历史的感觉,这些东西都是获得灵感的源泉,但它又是看不见的,它在潜移默化中积蓄着你的力量和灵感。


4) 
您可否描述一下您通常构思、制作电影的过程?
创作作品的构思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有一些想法长时间在你心里耿耿于怀,长时间无法忘记,那这个作品的想法基本上是可以去完成的。有时候会考虑一两年,甚至三年五年,或者更长,好像是时间在熏陶这个想法,在培养它,默默地递进这个想法,通过时间慢慢的让这个想法更加的完善。我的创作没有确定的剧本,没有所谓的具体文字,或者拍摄时的非常详细的提纲,在现场的即兴发挥和应变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一个大方向的东西。“大方向”就象一个看不见的凝聚气息的植物园,气息给植物灌溉、培养、提供它无形的生长,随着时间的滋润,心中的“植物园”就可以拿出来展示,进行创作了。
到了制作影像作品的时候,是很实际很现实的过程,要考虑到具体细节,创作的团队,创作的预算(艺术家创作的预算往往是很尴尬的,相对于常规电影来讲相当低廉),也要涉及制作周期规划,拍摄团队组建,器材,后期制作,音乐等等,都要考虑进来,具体规划到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短的创作周期,这些都是实际的操作。在具体拍摄的时候,甚至和艺术创作没有关系,感觉就像一个干活的工人去完成工作一样把自己的想法实现出来。




5) 
您在您2013年的作品《新女性》中反映了中国朝着现代性的转变,特别以1920、1930年代的上海为象征。《新女性》探索了一种普遍存在着的、理想中那份美的梦境,以及对装饰艺术时期高度繁荣的中国电影的一份礼赞。您的作品,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对生命的思考。《新女性》暗示了那种富有沉思而又充满感官直觉的变换到现今的一种存在。

《新女性2》与前一部有关联,在哪些方面《新女性2》会对生命有所思考?
《新女性1》是2013年5月在上海拍摄的,用的是35毫米黑白电影胶片拍摄的五屏电影作品。《新女性1》在主题上来说,是对早期中国电影的一个致敬。(30年代的蔡楚生先生导演的《新女性》是现实主义题材,而我更希望“新女性”是抽象的,脱离现实的影像表达。)同时,《新女性1》或许是在说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但除了完美的新女性的标准,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是有落差的。理想的彼岸遥不可及,回到残酷的现实,仿佛可以把她转化为完美的理想生活。也许“新女性”意味着彼岸的理想状态。

回到新女性2,在拍完新女性1的时候我就有想到过要拍摄新女性2。当时觉得新女性2将不再是黑白影调,而是彩色的影片,它可能不再是针对于理想,相对的宏大叙事的作品,而是把对生活对理想广阔视野的视线缩小,回到一个具体的“房间”的状态。

希望新女性2不是那么大的关于理想的题材。对我来说新女性2的感觉有点像童年,吃完糖以后,把彩色的糖纸,对着太阳照耀,随即散发出各种斑斓的色彩,像雨后奇异的彩虹。
新女性2是针对年轻的女孩,就如她们在自己的闺房,在私密的空间里,每个年轻女孩都有自己的秘密,藏在内心深处没有对别人诉说出来。可能是年轻女孩的一个秘密的礼物,也许是一个八音盒,或者是贝壳样的宝贝,也可以是一串项链,或者是一件珍贵的只属于她自己的礼物。所以新女性2是针对年轻女孩的秘密,或者是用这件只属于她的礼物的感觉来创作的作品。通过这个秘密的礼物,来靠近真正的现实,去接近眼见为实的生活。



6) 
《新女性2》带给您的艺术创作什么新的源泉?
在新女性2拍摄的过程中,我会感觉到一点变化,这次更多的是在想法上隐约想去靠近抽象影像创作的方法,自己试着往前去尝试一下这种构成方法;也试着去摸索一些在自己感觉到的如何在空间里呈现影像的新的叙事方法或者表现形式。

以前是创作了大量的黑白影像作品,这次是选择用数字电影机拍摄的彩色作品,这对我来说,如何去理解彩色影像对于叙事方法的促进与改变,也是一次很重要的尝试。
另外,新女性2给我在整个创作意义上来说。对未来的创作中,不单单是影像装置,也许更要融合绘画,装置,影像,不同的媒介材料融合在一起的审美趣味。这让我嗅到了一些创作的思绪,也许这种自由的“不拘一格”的创作方式,帮助自己寻找一些突破,让自己有勇气去探索一些东西。



7) 
通常我们看您的电影是在电影院和美术馆里,那些给观众创造独特观赏体验的地方。与在电影院中观看相比,可以放置多块银幕的美术馆会给予观众一种怎样不同的感受?对于您来说,在一个美术馆的宽阔空间里来体验您的作品,是基于何种考虑?您把观众看作是一单独个体,还是一个公共个体?
在艺术空间里呈现作品,无论单屏还是多屏的影像装置,更多的像一种“立体的”影像作品。以前曾经说过:观众是第二个导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观众走入艺术空间,是由他(她)们来决定影像作品的构成方式或者思考方式。因为他(她)们的观看是具有唯一性的,是只有这个观众自己才能体验到的。在艺术空间里,他所观看与思考到的影像,会在他自己的脑海里重新剪辑,编辑成只属于观众自己的体验;观看的时间长度不同,还有观看的角度,屏幕的选择,都会影响他对于作品的独立解析。

在展厅里,希望观众与作品是可以融为一体的,它们是一同呼吸和感受的,每个观众自身都会戴着一个不同的解码器来理解空间中的影像作品。在美术馆或者艺术空间中欣赏影像作品,完全可以构成互动来共同感受存在于空间中的“自由电影”的这种想象。



8) 您的作品通常回归到当代中国个人对于生命的体验。您始于1990年代初期的艺术创作是怎样来反映您的国家里生命的种种改变?
在自己的创作中,艺术家应该尊重自己的生活,尊重自己的成长经验,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教育。很多事情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成长的记忆,生活的感受与理解,都会潜移默化地融于作品中。一件作品并不能承载所有的宏大的社会目标与责任,承载所有的一切,这是不现实的。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更多的是试着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的感悟,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出来。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真诚的表达。



9) 
您的国家变化得是如此之快-过去依然对未来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吗?在近期您将把什么想法带进您的作品?
每个国家的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幸福,所有人都希望朝美好的方向去发展,去过一种向往的幸福生活。随着年龄的变化,在以前,会为了创作作品丢掉自己的生活,现在好像慢慢在改变,我认为要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千万不要丢掉你的生活,丢掉你对生活的态度。




             

相关艺术家:
YANG FUDONG 杨福东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