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回顾式的创作宣言

曾梵志《从1830年至今》 作者: 钟嘉贤 2014

《从1830年至今》是曾梵志艺术生涯上少见的创作宣言、反思式作品(self-reflexive),锐意绘画对他精神影响甚深的西方古典作品 - 德勒克洛瓦《自由领导人民》,透视他年青以来已有,对艺术创作最真挚的理解、最早所接受的精神启发。早于学生时代(约1985年前后),曾梵志首次在教科书上看到《自由领导人民》的印刷彩图,深受吸引,直到十年后的1995年,首次欧游参观卢浮宫,亲看原作,他仍然认为此作最能触动他,更甚于其他名作如《蒙罗麗莎》。曾梵志着迷于作品之复杂构图、带有强烈情感氛围的色彩与笔触,但最受冲击的还是作品中的自由女神裸体形象。女神自由运用身体,表达她的慷慨激越感受,在曾梵志看来,就是「自由」最形象的表达,呼应了当时他对「创作自由」的自觉追求。在1980年代的中国艺术大环境里,艺术创作有着各种规限 -鄉土、风情、教化的主题;写实、追模笔触,都是主流。曾梵志却希望忠于自我,以个人情感出发建构他的艺术世界,所以他去读德国表现主义的作品,追寻自由表达的笔触。德勒克洛瓦以艺术表现「自由」的真义,激动着当时年青曾梵志的心灵,让他勇于超越学院的创作规限和诽议,投入到第一个创作系列 - 〈医院系列〉- 当时备受争议的主题及表现方式,却在以后终被证明能昂然进入美术史殿堂,成为以后创作的一切根源。《从1830年以来》具备一种宣言式特质,艺术家真诚剖白内心,引领观众回到他创作历程的起点,与他一同感受过去的成长挣扎与思想脉动,了解他对艺术自由的追寻情怀。

此作也因此能为艺术史学者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和思考点。在曾梵志的创作起点,现代德国的表现主义对他影响甚深,这在很多研究早为公论,但少被触及的是欧洲古典主义艺术对他有同样的启迪,更多在创作精神这一根本上塑造了这位年青艺术家,坚定了他忠于自我的创作理念,超越那时代社会主义的艺术桎梏,一路走来,那才成就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曾梵志。《从1830年至今》具代表意义的补充了研究的一页空白,揭示解读曾梵志创作的另一崭新方向。

挪用艺术的美学理念

《从1830年至今》是包含四幅独立作品的一组画作,从No. 1到No.4,都以《自由领导人民》为根本,却有不同的增删和变化,代表曾梵志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面对美术史上经典的不同思考和互动关系。作品属于艺术史上的一个常见的艺术类型:挪用藝術(Appropriation Art),很多艺术家都曾采用此创作模式,有意识在自己作品里重现、借用前人作品,建立一种「过去与当下」的对话关系,诸如:19世纪马奈(Edouard Manet)重写16世纪乔尔乔内與提香(Titan)的女體像;20世纪的杜象(Marcel Duchamp)挪用15世纪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蒙罗丽沙》、毕加索(Pablo Picasso)改写委拉斯盖兹(Diego Valazquez)。这好比创作诗歌、小说时引用前人的文字典故,形成古今对比,丰富文本含义。在艺术史,古人的传统不以文字形态出现,却锤炼成为图像及构图法则。艺术家挪用古人图像,置换到当代情境,一方面以当代观点重新诠释传统,另一方面以传统丰富当下的畫作含义。这是西方艺术常见的一种创作模式,在东方美学理论中,也自古而言有此传统,所谓仿古人笔意,就是挪用古人的笔触风格,但表达全新的题材。还有所谓「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有借古说今之意,更进一步的美学追求甚至是翻古人之意,要求出于古意而又能翻出当下全新观点,这就和西方艺术的追求相呼应。曾梵志以四幅画作重新绘画德勒克洛瓦原题,就触及上述「挪用艺术」的几种美学理念。

经典与当代的不同美學理念

是次参展的两个作品当中,《从1830年至今 No. 1》与原作关系最为密切, 回溯西方古典绘画题旨,基本上保留了原作的场景、人物造型及构图,向原作致敬。曾触动年青曾梵志的自由女神图像被刻意增大,主导着画面,表明这是透过艺术家之眼解读原作。难能可贵的是,同一画面上,德勒克洛瓦的原作与曾梵志的重构,两者分庭抗礼,都能得等值的呈现。原作充满情绪感染力的构图、人物形象被忠实的重现出来;曾梵志的色彩线条覆盖其上,突显他享誉的线条抽象美感,线条之律动激越逆折,同样传达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前者以场景、构图、人物造型与叙事来表达主观情感,具象征意义的红、白、蓝色彩仍然依附在具象造型,借助人物衣饰来表达;后者则更多调动色彩、线条、空间等纯粹艺术形式来表现相同的情绪,红色色彩不再依附于人物调型,却被独立表现出来,以大笔挥擦方式,呈现一触即发的壮怀激烈,线条交迭错综,弯曲、延伸,像有中国书法线条的逆折顿挫,抑扬起伏的美感。线条之曲折顿挫,传达一种空间不连续与突变的视觉效果,不断引导及牵动着观众视线,在不断律动之中游走于画面各个空间。艺术家充份调动纯粹的艺术元素,使激切情感笼罩整个画面。这分别代表古典艺术重叙事,当代艺术重形式美感,两种美学理念的分野。曾梵志透过他的创作,建立了不同绘画形式的美学对话,表现他如何以当代东方艺术家的观点、美学原理去理解西方古典艺术,从而带领我们透视艺术史上绘画形式之发展。优秀的艺术家也必定是优秀的艺术史研究学者,以图像为本去解读艺术史,再以繪畫表达他的观点,《No. 1》即可呈现曾梵志这一特质。

在若干细节上,曾梵志一改原作中以一笔一笔色块点染的西方古典绘画方式,改以他的色彩线条(coloured-lines)来建构画面, 在疏密掩映之中呈现强烈激越的情感力量。甚至以扭动曲折的线条来刻划人物面容,突出痛苦激动的人物情绪。色彩线条覆盖在原作的人物之上,铺排出前后交迭的两重空间层次,彷佛一道阻隔拉开了画中人物与观众的距离感。曾梵志也因此在大层面上改造了原作的观感,由原作的近距离经验历史变成冷静抽离的思考和审视,使家传户晓的原作图像传达崭新的观画经验。


延伸与重读

《从1830年至今 No.4》呈现曾梵志与经典作品另一互动关系,艺术家反思与延伸原作之主题 - 「历史」、「自由」,在原作发掘全新含义,也在古今对比中确立自身的观点。德勒克洛瓦的原作带有一种实时即景的形态,把刚发生的历史场景实时纪录下来,他与历史事件的距离相近,赋予观众一种「当下」(live)的时空感受。定格一剎那的场景,却又充满一触即发的实时感人力量,这是历史的一种形态。曾梵志却锐意演绎历史的另一种形态,对原作的题材有了大幅度的取舍,演繹为全新场景,把人物及具生命感的元素除掉,甚至那一度触动他心灵的裸女形象也变成了无生命的石膏像。这是神来之笔,提醒人们一个艺术史观点:希腊、罗马雕像对德勒克洛瓦的启发和影响,增加观众观赏原作的层次。曾梵志,在一方面,站在200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德勒克洛瓦的时代,传达一种抽离、冷峻、沉思的氛围。那些曾热切投入活动的人们,他们的生命、乃至实实在在的血肉之躯全都已消逝怠尽,甚至牢固的城市也凋零,时间早已无情的跨越当下,走向无尽的未来。另一方面,自由女像被绘画成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像,时间点又回到远古,那些过去也曾出现过对自由、生命的追求,却又归灭于寂静与死亡。《No.4》把无数的历史点串连起来,时间幅度被拉阔成历史长卷,他更宏观的去看人类历史上赓续不断的追寻,已不再局限于一事一地,呈现更深邃苍芒的时空感受,传达他作品常见的肃穆沉郁情感氛围。

德勒克洛瓦藉一个历史事件表现「自由」的浪漫精神,曾梵志却以相同的母题,变奏,把思考重点转移到「历史」、历史之无情、「个体生命」在永恒时空的孤寂虚妄,最后引领到生命与死亡的人生感怀 – 也就是贯穿艺术家所有作品系列的中心思想。 西方古典与东方当代在此真正确立为一种对话关系,互动之间各自并发崭新解读。

曾梵志的线条美学

《从1830年至今》突显曾梵志具个人风格的线条艺术,以独创的艺术语汇持续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启发与震撼。早于大学时代,艺术家已自觉探索着不同的用笔风格与线条的律动,甚至在面对经典大师的作品上,也集中观察其线条。他看杜菲(Reoul Dufy),认为「他的线特别好,画一个东西,他可以把这些线画出去再画进来,画一个人,这个人的色彩在里面,但线可以钩回来」;认为美国抽象主义大师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的「用笔特别有力度」。从早期的「医院系列」、「肉系列」、乃至「面具系列」绘画人物的手和脸容,莫不在创造图象之中隐藏着各种线条形式。他提及「最后画《协和》的时候,在画手和头像时,找到一点感觉,最后一张我反着用笔,笔触往相反方向走,我要的感觉就出来。」艺术家利用运笔之顺逆、线条之轻重张弛变化,表现个体的情感悸动,对线条的思考始终贯穿在曾梵志的作品之中,主导了往后的创作方向和表现形式。

《从1830年至今》的线条形式直接来源于他的「风景系列」,画中有着各种纵横穿错的线条。线条形态,往往表现为弯曲、顿挫与抑扬起伏,令人联想到中国书法文字的点、掀、按、捺各种线条气势。另一方面,黑色线条依附着断续的黄、白色彩,又让人联想到梅枝覆盖寒冬白雪,仍傲然挺立,等待骚人墨客踏雪寻梅的情景,来自于中国传统艺术里边一个独特的图像,既象征艺术创作必要经历的孤独与沈潜,也意味着中国人特别推崇的人生境界,一个个体生命经历严寒之世道艰苦仍能傲然挺立。他把见于过去书画传统的线条提炼出来,成为独立、抽象的线条形式,以其抑扬顿挫之情态传达个人的情绪悸动、表现空间、创造美感。他的线条更突破的结合了色彩之表现力量,先以黑色油彩勾勒线条主轴,再以纯粹的红、黄与蓝色色彩在黑线之上拉动另一线条,同时传达色彩交迭,细腻错综的视觉吸引力,线条也彷佛变得立体起来。此作更特别使用了纯粹的红、黄、蓝、绿色彩,勾勒出各种律动起伏的单色线条,指向曾梵志创作的一个新转向 - 以线条律动释放纯粹色彩的情感力量,也就是探索线条与色彩更微妙的关系。他的线条美学,与1950年代美国波洛克、德库宁、法国的弗兰兹、中国赵无极、朱德群等美学追求都是一脉相承,提升线条成为西方表现主义、抽象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语汇。更为丰富的是,曾梵志的线条深深植根于中国艺术传统,曲折幽隐的表现个人的胸襟情怀,定义出一种蕴藏中国传统精神的当代艺术风格。

相关艺术家:
ZENG FANZHI 曾梵志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