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张恩利:绘画之存在

作者: Sine Bepler 翻译: 陆蕾平 2007-11-12

张恩利的新画系列意示着一种温和的,却坚决反对盲目崇拜创新、短暂和偶然的态度。其作品中对日常物体的朴素安排和描绘,被延展为对“存在”之呈现的深刻理解:张恩利所指的,并强调的正是那无所不在、亲密直接的周遭环境。似乎一种悲悯的冲动令其下意识地环顾四周,看看什么东西存在,并继以给予更多的关心。他的艺术即是如此,静静地创造出必要条件,从而让我们能够停下来去思量一些不同于我们日常中所遭遇的东西。

于上海美术馆展示的《白色椅子》(2007)和《工作灯》(2006)以叙事的方式抚慰人心,令人迷恋却又难以接近。平凡之物的简单画像散发着请勿靠近的信号。这些作品被故意剥离了其所有解释性的语境。张恩利试图向我们展现的是,其对于 “事物本身”——作为现实最根本要素——的卑微认可。然而,若根据康德的著名理论,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感知“事物本身”。我们所能感知的仅限于事物的外表。其画作的力量来自于累积效应,作品看得越多似乎就越容易理解。艺术家侧重于单个物体的描绘,渐渐地发展成为关于近距离观察普通事物的组画系列,例如硬纸板箱、单件家具、照明设备、浴室设备以及水桶。这些画作显然都各自独立,它们正是这样被完成的,亦令观者清晰地感知到这一点。张恩利对普通物体的细微描绘与同时代的艺术家热衷于阐述图像和影像的符号意义完全不同。艺术对于张恩利来说,是以审美意识来关照世界的一种方式。其作品,因而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这样的审美瞬间更像是研究式的并带有个人思想,而不是自然生成的。

张恩利对日常物品的细节与形态的描绘,通常都是传统油画所轻视或忽略的。他的笔触更接近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画布上的每一笔细节独特却又以整体效果为重。透明的油彩,迅疾的笔法,与他为每一组新作精心计划、细致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形成鲜明对比:张恩利的方式是先用照片记录他的周遭环境;然后再利用照片所反映的真实,以深化其自身对外界的观察,尽管其在画布上的表现更直观、更率性。张恩利创作图像的这种间接方式,是典型的基于记忆经验的方法论。但复制并非他绘画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对事件和物体的思考过程引领他做出反应。因此,他近期关于树和室内物体的绘画,仅仅是以不完整的局部展示给观众。犹如他的其它作品,半透明的油彩露出白底画布,似乎正是以“未完成”而令人印象深刻。这可以理解为艺术所显现的真实世界,或者反之亦然。在他的画中,我们依稀能辨识出将照片图像转到画布时所用的网格痕迹。在一个万事被再现的世界中,再现的过程即创造了新的事物。换言之,网格令我们得以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处理并(再)解读这个周遭世界的。张恩利将光滑表面的照片转换成一个更微妙和更细致的形象,这让我们不得不花时间来慢慢品味。

张恩利早期作品涉及的题材几乎都是关于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转变,在不安中随之而来的是令人窒息的压力,危险而错位。他锁定混乱为生活的基本情形,并将它作为现实叙事的主要框架。永久缺失的故事在不断的检索中,重归于社会公共领域,以检验它们对定义都市当代状况的潜在可能。张恩利所创造的存在,舒适与不舒适感同在。

张恩利1965年出生于中国吉林省。1989年,他毕业于无锡轻工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近期重要展览有:《第38届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瑞士巴塞尔,2007;《张恩利个展》,Hauser & Wirth画廊,瑞士苏黎世,2007;《张恩利——皇家艺术学院夏季展》,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展,2007;《抢先》,瑞士伯尔尼美术馆,2006;《2006纽约军械库展》,美国纽约,2006;绘画无限-当代绘画与全球现实主义, VILLA MANIN 当代艺术中心, 乌迪内, 意大利,2006; 《张恩利个展》, Buero Friedrich, 德国柏林,2005;《人性的,太人性的》,比翼艺术空间,上海(2004)。

相关艺术家:
ZHANG ENLI 张恩利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