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刘晓辉 “真实”一直在后退,我们始终在追随

作者: 滕昆 2018-03-05

新展览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刘晓辉”,一个“另类”的刘晓辉。
而刘晓辉却说,在这样的过程中,更靠近了自己所追求的“真实”。
“真实”始终在路上,有些人始终在追随。

每一个动作都可能被映射、被曲解、被转译,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动作都是“两个动作”。刘晓辉全新个展以“两个动作”为名,展出了自己最近三年的创作。与在上次个展中建立起来的清晰、明媚与欲语还休相比,这次刘晓辉带给观众的,是变得“凌乱”,充满“运动感”的画面,是一场拒绝套路的冒险,是一场出人意料的视觉体验。

画面风格的确立有时也意味着艺术家风格固化的开始。当“背影”成为明确的个人标签,刘晓辉对形状、颜色、构图等具体的绘画事物的研究开始承受压力。令人回味无穷的叙事性、从画面中投射出来的安宁气质、被尽可能破除障碍的阅读通道……在这些概括、归纳与总结中,艺术家精心创作的画面被留在上一个阶段。

从对“动作”这一新元素的关照开始,刘晓辉用了三年时间推翻过去留在画面中的自我。在这组起源于“穿衣”或“脱衣”的画面里,真实的人物、镜中的幻影、被挤压生长的植物、割裂画面的镜框、作为障碍的石头等等元素被以一种更为洒脱的方式,与创作者的身体反应一起凝固其间,在大范围的转移与画面的干裂、剥落中保留运动的轨迹。

这是一批依稀“残存”着过去的“刘晓辉作品”,也封存着过去三年刘晓辉在工作室中对新方向的层层探索。刘晓辉将画画视作是探寻“真实”的方式,在他看来,“真实”始终在后退中,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在追随中尽力贴近,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刘晓辉与画面发生着对话,他在对过去自我的脱离中,让自己与身体的反应发生对话,在创作的过程中,享受与画面你来我往的沟通,他大面积地调整画面,反复地涂抹,也蓄意破坏已经稳定的结构,找到“背叛”自然反应的路径,在控制中享受它的回应,在对话中实现额外的控制。

这是全新的创作体验,也呈现全新的视觉效果。这是一个激烈的、充满运动感的画面,有形的退入无形、现实的变得魔幻……在这样的反复中,刘晓辉向“真实”更进一步,向另外一个自己更进一步。

Hi艺术=Hi 刘晓辉=刘

Hi:这次展览以“两个动作”为题,是如何拟定的?题目里所说的是哪两个动作?
刘:这个题目是我自己想的。“两个动作”有点像是一个人在照镜子时,镜子外的真人和被投射的映像,它们同时在进行一样的动作;也可能是一个在“穿”,一个在“脱”的动作。不过其实“两个动作”也能拓展出另外几重含义,比如,最初这系列作品是一组具象的、可见的动作,但是到最后却看不出来是什么行为,这是“两个动作”。很多时候,人本来要做的动作和最终完成的动作并不一样,这也是“两个动作”,我比较看重的是这种“两个动作”之间的关系。

Hi:创作过程中也会承受“两个动作”之间的冲突?
刘:更多的是介于控制和非控制之间的体验吧。现在的我更愿意用身体去反应,也包括心理层面的反应,我想对这种反应进行反复判断。我觉得绘画的重点已经不再是画面了,它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件事情,虽然最后呈现的还是画面的视觉感受。所以这些画里,有些经验之外的、或者说是控制之外的状态。

Hi:“失控感”是你所追求的吗?
刘:人不希望失控,但是也不能控制过多。我们总会冒险或者尝试经验之外的东西,但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尝试过程中又要不停地去试图控制。这样,“失控”与“控制”就变成了互相的角力。对我来说,我觉得一切都交给反应就挺好的,可以将一些经验之外的、随着身体反应产生的东西自然地呈现在画面中。

现在的创作过程,像是在做“搭建”

Hi:新作看起来跟过去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这一系列的源起和进展过程大概是怎样的?
刘:2015年个展之后,我对形状、颜色等等具体的东西考虑的比较多,就想画些与“动作”有关的东西,人物不再是静态的。偶然在过去的作品《女模特的一天》中看到了这个形象,没有预设太多就开始了。随着创作过程,有一些东西会自己生长出来,比如镜子、植物、石头,其实最初也没有进行太多设想,都是一些很具体的关于形状、颜色、结构等等的问题,随着画面结构的不断变化,绘画过程也自然而然就展开了。

Hi:你不喜欢对画面做过多预设?
刘:每个人画画的方式都不太一样。我的方式就是开始之前不会想太多有关题材的东西。创作完成之后,才会慢慢的清楚一些。

Hi:与过去相比,这一系列作品叙事性降低了。
刘:新作的画面确实更加个人化了,而且,叙事性越来越少的时候,绘画的感觉就越来越靠前了。所以这一系列作品里的人物,看不出来他们的身份、甚至性别,支撑这一系列作品的就是一些绘画最基本的东西——形状、颜色、线条、色块、构图等。

Hi:要表达的内容与过去有哪些不同?
刘:我并不是从“表达”这个角度去考虑的,我希望的是面对自己的一些经验、判断和局限。我觉得画面的变化还是跟自己有关,都是人的心理和身体的自然反应和判断。那么在这个阶段里我不太想表现叙述性的东西,而是想依靠画面结构来建立画面,所以现在的画面有点像“搭建”,而不是“描绘”。

认知问题是主要问题

Hi:这个过程会变得更慢吗?
刘:画画其实是一个手眼脑需要高度结合的事情,必须要很迅捷的操作。但是三年只出来了这些作品,也确实有些“慢”。我的“慢”是慢在画面一遍一遍的变化中的,虽然看起来画面并不是很厚,但是近看可以看到,每一层都经历了很多次调整,画了很多遍。然而每一层又都很薄,这是因为我不是为了“厚”而去反复画,所以最终画面也不是特别厚。我觉得这些层次就像是切片,一个切片一个切片的积累出一个“量”,成为我的画面中非常重要的东西。

Hi:与过去安静的画面氛围相比,新作似乎更“凌乱”,更充满运动感,形状更有动态性。
刘:这些形状不是大笔一挥、一蹴而就的,而是反复调整的。每一个肩膀、每一只脚的位置,它们跟镜子或者框子的关系都不一样,都经历了反复的调试。内容与内容、形状与形状,挤压、侵蚀、争夺、变形,比如画面中绿色的部分,早期的部分还可以分辨出那是植物,但是后期几乎就是色块,已经非常抽象了。

Hi:颜色几乎都是纯色的?
刘:对,颜色基本上我都没有调合,几乎都是纯色,黑色和白色用的比较多。因为调色的目的是为了画的更“像”,而我这个阶段并不想画的“像”。

Hi:更在意什么呢?
刘:我觉得认知问题是主要问题。一遍一遍地去面对、寻找一个自我所认识的、对真实的贴近。我认为“真实”一直是在后退的,我们只能不停的尝试去“触碰”,所以说不存在“真实”,它是跟人有一种游移的距离,像是一个空间,一直都在运动。

相关艺术家:
LIU XIAOHUI 刘晓辉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