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房地产商和建筑师

杨 冕

建筑无疑是一个社会文化状态呈现最直接、最立体的方式,这里指的建筑,不是一个学科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主要是指居住生态。

就“居住”这一概念而言,从狭义讲是典型的实用概念。

就我们的城市而言,从1900年开始我们的城市在30年代的罗马柱+哥特式门窗+大帽沿到50年代的苏联建筑到80、90年代的茶色玻璃、黄磁砖,蓝色玻璃、白磁砖的火柴盒建筑到绿色玻璃,花岗岩,铝塑板...到今天...的时尚外衣中演变

从这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建筑和我们的社会一样,在以西方文化演变最为迅速、最为活跃的演变时期,我们的社会却处于一个封建文化的改良、对西方模仿的实用的文化劣势状态。缺乏一个从古典到现代的一个递进的演变过程,从文化权力概念说,如果文化在一个社会中消亡,那一个社会就失去了一个合理的制约支撑,这个支撑就会变成政治的、商业的等利益支撑。 对于居住生态而言,目前我们的城市正处于一个急剧改变的阶段,变得更大、更新、更刺激、更有欲望,社会的支撑也变得比较暧昧。建设21世纪标准“美丽家园”已经成为一个响亮口号,“美丽”本身不是一个确切的概念,这是一个暧昧的概念,它已经成为一个前置于建设以前的商业噱头。 再看看我们现实生活的家,自从我们告别了涂料时代,进入了装修时代,我们的视觉”标准“被建立在表面材料的更替的演绎中,从最早的水曲柳、白掾木、再到榉木、樱桃木,我们的装修都被这种标准所左右。走进任意一家,材料变成了唯一标准,一样的板材,一样的装修标准,而这种标准再被文本的方式传播和引导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生活标准。翻开满大街的售楼书,我们的房子,都是一样的户型,一样的限定空间,一样的尊卑分明的主、仆之分,这种建立在当下文化硬件下的标准化的“美好生活”,对于一个以主张个性为文化噱头的今天的人们是一种新的伤害。 从北京荡气回肠、大气磅礴的明清国都到南国广州,从小桥流水、名园林立的江南小城,从十里洋场的上海到深居内陆的名城成都。。。到处都充斥作黄瓷砖、蓝玻璃,绿瓷砖、绿玻璃。。。的“标准”建筑,在建筑的下面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地面砖,和脏的、红红绿绿的观叶植物,在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灯光下,我们的每一座城市都感觉象在追赶拉斯维加斯一样。我们生活在一个混淆的环境当中,每个人每个角落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大而象运动一样改造的背景下,我们的城市的一切都不断的被推翻,重新组合,在组合的过程当中,人与人之间必须建立新的关系,在没有传统文脉的情况下、人与人缺乏最起码的信任和融洽。在没有起码的信任和融洽的情况下,我们在付出很大代价的情况下,住进了一个个城市和小区,我们建立了的新的城市的建筑“标准”。我们满怀希望的建造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国家,但是在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被建设成一样的建筑,一样的五颜六色的人行道、一样的象儿童乐园一样的广场、一样的克隆欧洲地名的住宅小区、一样的。。。。在现代文明的文明进程中,我们忘记了现代文明的基石是以城市文明为代表的,城市的文明取决于城市的个性文明,也只有个性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但是我们的城市的个性化并不是一个没有限制的个性化,在城市当中我们应该追求大的协调和小的变化,这样才不致于追求“怪”,我们的城市才不会修建所谓的世界第一的“雕塑”“佛像”等等。我们的城市也就不会一味的追求新,而通通拆掉以前的建筑,而修建起同一时代的建筑,只有在具有不同时代的聚集了这个城市历史文脉的不同时代的建筑共生的城市,才是具有个性的城市。我们看小小的欧洲,所有的城市都不太相同,从荡气回肠的罗马、到临窗戏水的威尼斯,从建筑博物馆一样、建筑师拥有崇高声誉的巴塞罗拉,到仅仅因为弗兰克。盖瑞的古根海姆而让很多的人去一游的比尔巴鄂,更不要说拥有众多、歌特式、巴洛克、罗可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群的巴黎,只要你从老凯旋门朝新凯旋门望去,巴黎人的所有的情怀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当然你在蒙马特望下去,高的肯定是文化建筑。在德国一个国家中,柏林和慕尼黑的感觉就大不相同。 看看我们1900年以后的建筑史,我们会有什么样的东西呢!1900年开始我们的城市在30年代的罗马柱+哥特式门窗+大帽沿到50年代的苏联建筑到80、90年代的茶色玻璃、黄磁砖,蓝色玻璃、白磁砖的火柴盒建筑到绿色玻璃,花岗岩,铝塑板...到今天...的时尚外衣中演变。从这当中我们看到的中国建筑历史的推进中,有一个非常大的断层,在整个进程中缺乏现代主义整个阶段,也就是工业文明下的现代主义建筑。我们一直在混淆的思维中建设着我们的“标准”建筑。 对待建筑,我十分认同国家大剧院业主提出的观点:如果我们不能选择一个代表中国的,我们宁愿选择一个当代的。 这和我们的近代建筑历史有关系,针对我们的近代的建筑历史,我们应该修建的是一个年代清晰、风格丰富的建筑,但是我们的城市在修建中新的建筑的中遇到的问题,我想是因为建筑师缺乏起码的现代主义生活经历的教育。但可恶的是我们还修建了很多的“仿古”建筑。“仿古”是什么概念,从知识产权来说就是侵权,这是一个特别不明确的概念,“古”是什么,是指汉、唐、还是明、清。这是十分明确的概念,唐代建筑就是唐代建筑,它有它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规范,我们不能仅仅有一个唐的外衣。我们不能在穿上瓷砖外衣的建筑上加上一个大帽檐叫“仿唐”建筑。我们也不能把有瓦房的新建筑区叫古文化街。。。 在世界城市建设当中我想有两个非常非常动人的案例。 一个是纽约,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相对于欧洲城市来说很年轻的城市,在建设纽约的过程当中,我们很难相信纽约的城市规划制定于1900年,到今天一切的规划都按照当初的规划进行,我们在惊叹纽约人的远见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支撑这一切的是专业精神的尊重,如果不是专业的作用,我想是不可能达到这种高度的。另一个是纽约的规划是以法律的方式确立的,这个法律确立了这个城市的梦想,梦想变成了法律,以后的纽约市的官员只能依法办事,不能追求短期的表面行为,从而避免了一朝官员一朝政,为了政绩胆大妄为、求新求怪的可能。可惜只是在美国经济最高涨的时候,在修建了一个房屋风格一致的小区,但是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纽约最差的风景,在这个区里现在都住着很穷的人,因为国情不同,美国法律规定二十年以上的建筑被称为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将受到保护。我想我们不能保护二十年以上的建筑,但是我们的态度不能毁坏一切,也不能作没有一点历史感的事。从纽约的经验我们至少应该知道我们应该有节制的开发城市。 另一个是慕尼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因为慕尼黑是德国重要的城市,为了消灭纳粹,盟军对整个德国进行了狂轰烂炸,战后,慕尼黑花了十年时间,按原样对城市进行了重建,这是历史的态度,因为他们觉得老的慕尼黑已经很好了,他们需要恢复以前的生活,我们在今天才能看到一个非常有历史和生活传统的城市,才能看到在慕尼黑的城市中央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花园和一条幽静和有活力的河流,这个城市的特点才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