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城市的现代话语
浦捷
什么是城市?在我看来它就是正方形长方形条子状连接而成的格式化的人造世界,当我们登高鸟瞰,在几百米几千米的高空展望这个人间的造物,它们均是由无数方形聚集而成的图样。 我的观念城市,用大小不等的木块随意堆积,每块木块既没有门也没有窗,马路也是条子状的木块。它们千篇一律,方方正正,不断重复,用极简主义的手法陈述城市的观念状况;而架上绘画的观念城市,仍是正方形长方形条子状的造形。与装置不同的是,城市的边缘部分在平面视觉中具有另一种意义,它可以凸现人的状态或自然景观,并在失真主义的感受下记忆历史或当今文化的现象,同样是观念城市,视觉影响则显示出物化了的人和人为化的自然,一种异化的主谓颠覆的观念形态。它表现的是城市的,却是人的状况或自然景观,它们彼此错位,却具有共同的文化内容。这种观念主义的样式,陈述的是城市与人本身的必然关系,即方形形体空间为人所用。当方形形体具有人的栖息意义,都具有建筑的概念。建筑的空壳是围绕着某个特定的空壳注入时代的内容和文化符号,它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文化的结果。当不仅仅是为了人的栖息,城市便具有特定的文化内容,并使人随着城市的发展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 观念城市,表现的是城市最普遍的综合形象。方形形态的语言,一种对空壳的强化,陈述观念上的现代性,并强化无技术的游戏状态以及不断重复的格式化样式。它是极简主义的语言形态,突出参与者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自由的游戏状态。它不是真实的城市,
但是聚集的结果的确映射了城市最基本的景象,格式化的方形图样错落有致,起伏连绵。展
望城市,事实上正是数不尽的方形形体聚集而成的人造世界。 改革开放的前后20年,中国城市建筑的方形图式始终获得情有独钟的发展。文革时期 实用主义建筑进入了绝对化的状态,整齐划一方方正正的建筑遍布全国,后被人戏称为“火
柴盒”建筑,迄今维系着许多市民的栖息。而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大大小 小的城市不时地冒出高楼大厦,成为当今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中国城市的现代情结在经历了
40多年的急速发展,钢筋水泥建筑正在取代过去的“火柴盒”建筑,甚至也在推倒传统的
砖瓦和石库门建筑,钢筋水泥强化了城市的现代感,并且改善了城市人生存空间,但同时也
在淹没城市的传统特色。时下的中国城市,与其说进入了一次大的改造,不如说就是一场革
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城市的大发展正以同类化为样式进行现代的改造。这场大改造,不 仅突现古老中国对现代化的物化愿望,而且凝聚了百年之多中国现代文化的理想。在经历长 时间的被侵略、战争。闭封之后,科技发展,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现代文化 不仅要摒弃中国历史的耻辱,而且要改造自我的生存样式。中国城市的急速发展,正是从正
面证实了这个地域的现代情怀。观念城市,触及城市文化交织点的同时,审视的不仅是城市 的状况,而且是当下中国文化的现代情节。 什么是中国的现代化?事实上围绕着物质的升华,刻重物化的具体存在,并以西方经验融入中国,始终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憧憬。所谓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文化中再也没有比物化的欲望更直接更具体,对此归纳就是科技发展,并注入现代文化的主题。因此,
中国的改革以经济为主体,以物质发展为目标是有着百年之多的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情缘, 她迫切地需要追赶西方的现代物质文明。然而这种物化的愿望与中国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思想难以和谐,正因为如此,白年之多的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难以融合,并形成 文化的断层,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仍是困境,文化的自信仍是问题。显然,现代化高楼大厦 仍是远远不够的,当文化内涵严重地滞后于物质,仍可能出现民族性的危机。清朝后期,中 国的物质力在整体上并不完全落后于西方,但由于文化的衰竭,民族意志的消沉,最终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现代化,事实上是现代物质和现代文化的双重构建,其关键就是始终
具有反省的思考,这是一切文化的原动力,它正如当下世界各国对现代城市思考。 城市的确给予人太多的便利,当我们享受城市的好处同时也在遭受城市对人的报复——人口膨胀、失业,犯罪,空气污染,甚至恐怖主义。城市,被人看作无比伟大的生存之地,
实际上在愚昧和自然面前是脆弱的。例如9.11事件,使世贸大厦化为灰烬;唐山,大阪地 震,几十万,几百万人死于非命。这些突发性事件却仍不及人类自身愚昧所造成的长期性危
首先人口膨胀,随着21世纪的开始,全世界己有19个超过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到了
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将高达65%。世界各地城市人口到目前已增加到了30亿,最不发达 城市人口从1975年27%提高到了2000年的40%,增加了12亿(《膨胀的城市》2002年 10月7日参考消息第9版)。20世纪世界经济的不断扩大,造成大批农村人日迁人城市,城市成了劳务市场。高度竞争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中不断被积压,形成世界性庞大的失业队伍,并由此引发的犯罪率居高不下,而恐怖主义活动又成为城市动荡的因素。 近200年的现代城市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轴心,一方面为人类的生存质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不断扩大的世界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工业和生活垃圾,大量可耕地和林地用于建设项目,造成干旱。沙漠化和未治理污水,使江河湖海严重污染,危害着地球的生态系统,有的城市竟成了污染的重灾区,危害人体健康,为此全球付出医药费每年达1000亿美元。 城市的困境不仅承受着工业化带来的弊端,而且承受着人为的政治性角色。20世纪末,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将城市逐步地的分为低级性制造基地和高科技核心的两大类型。在
逐渐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污染之后,发达国家也在将污染性生产逐步地向第三世界国家转 移,尤其最不发达国家儿乎成为最污染产品的生产地。冷战后全球经济的大分工,促使世界 城市的两极分化,改变着传统地域城市乌托邦的情怀,而纽约早已成为世界城市中心。显然,
城市的经济现象可以证实城市的政治地位,它既代表地域状况,又代表国家的方位;不仅如
此,城市中的人也成了城市的缩影。反映着地域状况和文化内涵。 但是城市毕竟是我们生命的维系地,当我们目视此起彼伏的高楼大厦,身处气象万千的城市环境,尽管已经感受环境恶化,但我们仍追求永恒的攀比和华丽,这是人的本性和地域生命的凝聚力,也是文化的支配力与反支配力。城市,在这个网状的方形模块里,我们为之骄傲和悲叹,这是一种伟大的骄傲和无奈的悲叹,即使我们移居到另一个星球,我们仍想再造城市,城市它是人类永恒的乌托邦。
2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