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鸮”刘月个展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C龙口空间开幕。
说起“鸮”或许很多观者都无法在脑海中建立起清晰的形象,但如果得知它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时便会恍然顿悟。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对猫头鹰有所了解,而至多也就是其夜间的习性与捕鼠的技能,几乎不会将之与光或光线联系到一起,但在艺术家刘月这里,鸮不再是常意理解的猛禽,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者。
刘月说,鸮的眼睛在夜晚可以折射出光,光使原本在黑暗中的事物显现。光作为认知我们所处的环境的信息载体一直是他着迷的对象,乃至使物可见的光,本身作为物的显现。
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刘月想要传递的信息正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光”。在C龙口空间整个一楼的展厅里,零零碎碎的堆满了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有穿过的高跟鞋、塑料模特头、破碎的砖头、沾满灰尘和泥土的脏东西,当然还有最为抢眼的以各种角度、位置呈现的玻璃镜,它们或大或小,或整或碎,充斥着空间。一个寻常高大上的艺术展陈空间在短短的十几天里,已经被艺术家精心的布置成了一个闭塞、杂乱的“垃圾”场。
在这个被精心设计过的混乱现场外,两盏明亮的射灯被艺术家以上下不同的角度固定在空间外,它们以一种“倔强”的姿态投射出两道并不相交的光源射线,向空间的内部进行投射。在经过复杂而又精密的镜面折射和反射之后,这两道原本有着各自运行轨迹的光源射线在空间内部完成一系列轨迹转折。
一双鞋,一件褥,唱着歌的玩具镶嵌在破败中,鲜活的世俗生活历历在目,如几个纪元前。唯一坚强的是光,从黑夜中穿越而来,光使万物可见。丛林中月下的鸮,用眼睛将光折射于天地方寸之间,而现代都市中刘月的“鸮”,是用玻璃、镜面将光投射于天地方寸之间。在真相大白的光源前,物沦落为光的附属,生活和使用的痕迹都是光的注脚。
Related Artists: LIU YUE 刘月
Related Exhib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