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Home | Exhibitions | Artists | Research | Press | Shop | Space

艺术家周力:看似柔弱的茶花,实则刚强
2025-09-24 13:50

中国宋代画家与文学家苏东坡曾说,绘画的目的并非对物象的写实再现,而是通过“写意”传达内心情感与思想意蕴。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形式与个体主观性碰撞中孕育出的西方抽象艺术不同,东亚绘画,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体系下,更强调精神世界的抒发与哲思的流露。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根基与东西方审美经验的交汇中,当代艺术家得以建构出一种兼具弹性与深度的图像语言,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周力正是一个在这种差异与共通中探索的创作者:出生于传统中国画家庭,早年赴法国学习与生活,这样的经历使她在不同文化间逐渐建立起个人艺术语言的当代表达。而近几年,周力仍保持着十分高产的创作状态,她的作品常常围绕爱、希望以及生命这些主题展开。但她不愿仅仅止于诠释这些情感。当绘画的物质媒介与她对自然的哲学体悟相融合时,一种丰饶的“精神自由”便随之诞生。

当你了解周力的创作脉络,会发现她的创作都与生命经验紧密相连,始终着迷地描绘着自己所看见的一切。对周力而言,生命的经验是复杂的,但是可以分享的。绘画是她得以躲避现实苦难的方式,她将对生命的追问转化为线条和色彩,常常带给人一种安静的感受,让人可以长久凝视。

在绘画创作时,色彩是很重要的输出方式。周力坦言,人是会变化的。小时候她只钟情黑白,讨厌粉色,直到成长,后成为母亲,历经不同生命阶段,自己才对这个温暖、带着初始生命温柔的颜色有了新的认识。她用粉色描绘自己内心的桃花源,也希望唤起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之地。

周力认为,粉色代表着人性中最温暖的部分。它不仅仅属于女性,男性同样拥有。当这种温柔无限放大,便会变成一种包容,而这正是当今社会所需。生育是一件特别累特别苦的事,直到自己成为母亲,她才真正体会到这种包容的强大力量。

对日常之物和自然的观察,也让她对创作有了更多的感悟,找到了另一种打开自己、认知世界的渠道。周力画抽象的花,也观察花的生长。她家种有很多粉色茶花,凋谢时整朵掉落下。这样的场景让人感慨,看似柔弱的茶花,实则刚强。

周力的每一次创作,都与当时的心境有关。比如疫情期间,“格林迷踪”系列的创作,整个人类的世界仿佛按下了暂停键,而户外的那些花草依然蓬勃生长。绿色的生命力原来可以这么旺盛,这么美好,于是才有了这个系列的作品。

天地之间皆为自然。在周力的创作中,人与自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的生命本就是自然生命体的一部分,我们从自然中不断汲取养分。只是如今人造的东西太多,很多人忽略了自然。在创作的时候,周力也会借鉴湿壁画中矿物颜料的色彩。在她看来,当我们看壁画时会有所感触,这是因为其中沉淀着时间。看到一件古老物件时,我们依然会兴奋,这种感受并不仅仅只因它表面斑驳,而是真的有一种气息在里面。周力一方面自己创作,另一方面也“收藏”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在周力的工作室里,入口过道的两侧,以及整整一面墙,都挂满了她“收藏”的作品。周力说,比起“收藏家”这个身份,自己更像是个恋物之人,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心动。

在采访间隙,周力也向我们展示着她的“收藏们”,从世界各个角落淘来的佛像、茶具、烛台等等。旅行的途中采集的不同灵感,遇到的奇妙缘分,就都被她作为一个个小小的“纪念物”带回深圳,收集在柜子中。

这种收藏的癖好,最早周力在欧洲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至今已经将近20年。近年来,她的藏品,大多来自于自己喜欢的艺术家朋友。她和身边的新老朋友、同事,常常以物换物。你画一张我画一张互赠作品,是一种轻松的友情方式。

“自然即我,物质不受形式约束,是无边无界、无限敞开的。”周力拥抱自然,并将自身完全交付于自然,由此产生的能量,形塑了她所驾驭的色彩、笔触、变化与内在律动。

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从一朵花中能看到宏大的东西,其实一粒沙里面也能发现许多有趣、独特之处。收藏的作品和物件,常常会给周力带来惊喜,要么契合她对美、对世界的某些想象,要么勾起更多别样的想象,还能启发思考问题的角度。对她来说,这也是“收藏”的一个出发点,一种本性。

绘画之于周力,也是一个反复疗愈的生命过程。小时候她身体不好,对纱布这种医疗材料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那个时候,她一年中有半年都在生病,还曾跟父母说,如果不画画,就要去当医生或者裁缝。也正因为如此,有了后来用纱布创作绘画的经历。“白影”这一系列作品,是她为去世的父亲创作的。在这之前,周力有10年都不敢提起他的名字。做完那个展览之后,周力再也没有梦见过父亲,感觉自己终于完成了一件事,父亲应该也会欣慰。

真正了解自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也是周力不断追寻的主题。1988年,周力创作了第一幅写实的“自画像”绘画,这是她拿小笔一点点画出来的。周力说,人无法直接看到自己,只能借助镜子或其他方式。她在画自画像的过程中,就像抽丝剥茧般,向内探索。

此后三十多年,她的创作从具体到抽象,不断演变。再往后,从平面创作转向立体,起初做模型,找了很多人都做不出来,最后自己动手捏。完成之后,她开始觉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从“自我”中蜕变出来了。2024年,在拉萨吉本岗艺术中心展出的雕塑“自画像”,既是她自己,也是千千万万的“我们”。自画像只是起点,而她真正想表达和描绘的,其实是所有人。

在周力看来,创作并非每日画画,而是回归到一种生活的常态。有些人把艺术看得无比崇高,但对她来说,艺术实实在在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柴米油盐之中,艺术无处不在。

她长期生活在深圳,靠海且阳光充足,持续给她提供滋养。以前她常说,深圳不是一座四季分明的城市,气候过于“平稳”,会让人缺乏个性。后来才体会到,心境才是关键。心“定”了,外界因素就不会有太大影响。

当然,人需要走得更远。她表示,在她这个年纪如果还能去驻留,走出舒适区,就好比即使自己向往阳光,也会选择去特别寒冷的地方待上一阵,从不同的物理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变化中,获得新的感悟。

周力她将自己的创作过程形容为“站在窗前”——在那儿,她可以真正感知某些张力与循环:自我与灵魂、人类与自然、自我与他者、轻盈与重量、虚无与丰盈。在这扇连接内外的“窗”前,从浩瀚的宇宙到个人才能察觉的瞬息之间,感知一个个融合万物的“刹那”。

100
你除了自己创作,也会收藏艺术作品。能否分享下其中的一两件趣事?

周力
2015年时,我为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制作大型装置作品的过程中,画了很多草图。艺术家施勇看到了很喜欢,我就将其中一幅送给了他。不久,他回赠了一件他的作品。另一件也很有意思,我们的盒子艺术空间办展览时,陈侗和徐坦在里面做了个行为艺术,诗歌朗诵,之后陈侗把那个场景画了下来。

100
你最近有关注到哪些年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是你想要纳入到你的“收藏墙”当中的?

周力
在我工作室入口处过道那面墙上,那几件都是刚出道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松郎她在我们的盒子美术馆驻留期间做了个创作。她来自北方,来到广东后,发现蚊子特别多。她把丝袜撕开一条缝,蚊子叮咬后,有了直线状的痕迹,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还有黎佳仪的作品,是行为艺术与装置相结合,很有力量,她很擅长用巧劲,现在在耶鲁大学雕塑系读研。

100
在创作时,你有没有那些遇到阻力、停滞不前的一些时刻?

周力
停滞不前这件事,每个人都会碰到。每当我感觉画不下去了,就会停下来。就像我曾经停笔10年,但这10年我没闲着,依然在思考。人的自我认知是持续不断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自己。

100
你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吗?

周力
我肯定是个感性的人。要是没有这份感性和敏感度,做艺术根本无从谈起。如果仅从逻辑思维出发去创作,机器人也能做到。

100
“一花一世界”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思考?

周力
我所有的展览都是一脉相承、逐步推进的。“桃花源”描绘自然,“四季”展现的是自然与季节的轮回。从一朵花中,我们能看到四季更迭与生命轮回。

我父亲去世,孩子出生,这也是生命的交替轮回。我画的并非具体的花,但观众看到名字,就会有所联想。我们能从一粒沙中看见一个世界。从宇宙视角来,我们的星球也不过是一粒尘埃。这次我把观点具象到细微事物上,所以取了“一花一世界”这个名字。

100
你在深圳生活多年,这个城市是否对你的创作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力
深圳靠海,有阳光,这点对我很重要。我在法国生活时,曾有段时间会莫名其妙地哭,当时不明白原因,但只要出太阳就没事了。后来检查才知道,我当时患有轻度抑郁症,这或许也和气候有关。1989年,我和家人搬到深圳,身体早已适应这里,一旦缺乏阳光,就会有反应。从法国回到深圳后,那些症状都消失了。对我来说,长久呆在一个冷的地方,身体可能会不适应。

100
深圳是一座以科技与商业为驱动的城市,在你看来,这样的背景孕育出怎样独特的艺术气质?

周力
我觉得,传统的、与人相关的艺术会一直存在。当然,在这座城市里,科技和艺术的融合是另一个重要分支。我参观过一家机械臂公司,给我演示的小孩天生残疾,没有双手,可戴上机器臂后,能利用意念弹奏钢琴。科技不断进化迭代,未来的生活,可能跟人真的没有什么关系(笑)。

100
对于深圳这座城市,你认为它的艺术未来可能通往何处?

周力
这不是深圳独有的需要面对的问题。跟高科技比起来,人具有情感,也存在各种缺陷与不足,而这些或许是机器无法模仿的。绘画作品中留下的人的痕迹,以及这种不完美性,可能也会更珍贵,更有价值。

-----

Related Artists: ZHOU LI 周力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6号楼

© Copyright ShanghART Gallery 1996-2025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