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与个人话语

易  英 1998(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知名艺评家,《世界美术》主编

毫无疑问,杨冕属于大众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他们来说,波普风格(注:在这儿波普并非指60 年代的美国波普艺术[POP ART],而是指“流行文化”即英文POPULAR的音译)虽然是一种非学院风格,但对他们却有着比学院强大得大多的影响力,两者之间的区别犹如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但他们将大众图象作为他们的表现手段时,无疑也面临着形式与内容的双重问题。杨冕在搬用大众图象的同时,也以大众文化作为他的题材和内容,即背景与对象的统一。从表面上看,杨冕只是在架上绘画中直接把广告形象搬上画面,或者用商业绘画的手段来造型。实质上,杨冕有着明确的指向,即一种文化评论式的主题追求。 “标准”问题是杨冕的关注焦点,他以一种系列的方式把这个问题展现出来。<<丰韵“标准”》三联画涉及的标准本身,而其他作品,如《青春“标准”》等,就味意着标准对人的日常生活的支配力。无个性的形象实际上是对这一代人的暗示,是批量化的千篇一律的现代工业文化产品,这个产品不只是这些大众图象,还包括大众图象化了的人自身。 大众文化以超量的图象轰炸为人们制定了无形的趋同标准,并把人改造为它的标准化产品。杨冕的作品正是对此作出的反应,他的个人话语是建立在对大众图象的解读的基础之上。这种解读包括两方面的策略:一是对大众图象的个人理解;二是对大众图象的个人形式设计。这两点形成他的个人话语方式。